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戏剧呼唤真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戏剧呼唤真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我国戏剧创作中出现的真实性缺失问题展开探讨,分析了真实性对于戏剧创作的重要性,并剖析了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戏剧创作;真实性;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93-02

真实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和源泉。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戏剧,因为其广泛的传播面,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一部成功的戏剧创作,应该注重真实,从生活中撷取素材。惟其如此,才能吸引观众,为观众所欢迎,才能称得上一部成功的戏剧创作。反观目前的戏剧创作,无论剧作者还要导演,往往忽视了这种真实。真实性的缺失是目前戏剧创作中一个普遍的问题。

一、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从有戏剧艺术以来,真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过去对文艺“反映论”有多少争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剧作

家,总要在作品中反映和传达历史的风云潮汐、春暖秋寒,尽现生活中人们的命运纠葛、忧喜悲欢、人情冷暖,与时代共呼吸、同患难,反映社会的真情实况,提炼社会的现状及真实生活。

文艺作品追求的是艺术真实,它所表现的社会图景、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应具备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可信性、可感性。真正的剧作家对生活观察须入乎其内,体味灵魂,进而揭示生活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创作时,要出乎其外,统筹全局,内外交融。惟有如此,才显艺术家的功力和作品的真正魅力,方能打动观众,吸引观众,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和感染力。

要对生活求真,剧作家首先要真诚。忠实于生活就是要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读解生活,从中获得独到的发现和见解。现在有些戏剧家抱怨观众疏远戏剧,其实真正原因是戏剧作家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社会,一味地坐在书斋里发些无病和哀叹。失真、失实、失准或者虚假、空洞、粗糙的作品,揭示不出生活的底蕴,只能制造热热闹闹的虚幻景象。而这也成为戏剧失去吸引力、丧失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现实生活是剧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拟态现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要创作出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生活本质与内涵,剧作家必须在实际生活中深入探寻、开掘,从而获得真实的创作素材和艺术感觉。尤其是审美直觉弥足珍贵,它促使剧作家产生创作欲望和冲动。在这种前提下产生的舞台形象、艺术细节才可能真实、独特和鲜活,突出、彰显人物的个性光泽。没有这个过程,戏剧作品就会显得虚弱无力。

现今许多剧作家对所反映的生活状态的亲自“体察”过程,已经不再重视和施行,创作仅凭的是一种“拟态现实”。他们不去观察、体验饱含原始素材、原生态的现实生活,更不用说是对生命的体验。创作的素材很多是走马观花获得,缺乏生活的深度。有更甚者创作素材来自电视、网络以及报刊等。这充其量只是社会生活的影子,不是剧作家生活的本身,更不是作者的自我发现,或对现实生活的触摸、品味和感悟。这样,创作中不可避免就会出现模仿、克隆、抄袭、复制,难怪剧场上总是涌起一阵又一阵风。曾有一段时间出现的一批下岗题材剧作,反映工人一下岗,就到街上擦皮鞋,有人戏说:政治家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剧作家解决了。这种游戏式的所谓创作是对艺术的一个重大伤害,与艺术是个人化的创造性活动,是自我独特视角与目光的发现、思考与表现的创作个性相背离。

跟风跟不出真实的艺术。有作为的剧作家要耐得住寂寞,沉下气来,更需要在自我生活和创作领域的坚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精品、佳作,观众才会信服。

三、迎合影响着戏剧作品的真实

迎合市场、迎合观众是戏剧现阶段的一阵风,但在迎合中丢失了文艺作品的真实,同时也丢失了剧作家的真诚,实则也就丢失了观众。

现在,很多剧作家为了满足观众需求,票房成了戏剧艺术的第一标准,于是剧作剑走偏锋、旁门左道,甚至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视觉愉悦,不惜降低艺术品位,片面追求娱乐性、观赏性,出现了一些低级趣味的剧作。这一情况具体表现为“五浮”现象:一是浮躁。创作情绪与反映生活的浮躁、不扎实,总想快出名,快捞钱。二是浮浅。出于迎合观众心理,简单地用剧情故事淹没人物,叙述大于情节,表面化、浅层次,甚至浅薄地表现现实,远离生活。三是浮华。场景、人物、生存环境过于铺排奢华,个别暴发户形象代表整体人群生存状况,个别掩盖整体。四是浮滑。具体表现为话语的轻浮、油滑,故作高深的调侃,不着边际的戏谑。五是浮肿。情节“注水”,节奏缓慢,篇幅人为拉长,空洞浮泛。

这种违背生活真实的“五浮”状况,极不利于戏剧创作。这是近年来“文艺功利化”倾向的集中表现,如此行为直接扭曲了文艺,危害了戏剧。在市场运作下,戏剧不过是一些人谋利的工具。一切都是为了娱乐、哗众取宠,招观众进剧场,于是便不顾事实,开始“大话”、“戏说”、“无厘头”、“水煮”,甚至流于低俗,整个戏剧的真实被利益所掩盖。

四、流行、时尚扭曲着戏剧作品的真实

媒体渲染出来的流行、时尚等反映出的现状,虽然是真实,但只是局部的、少数的真实,并不是全部的真实。这种真实抛离时展的宏观生活背景,脱离了社会变迁的矛盾冲突,也漠视了广大群众的意愿真实情感。无论表演形式如何花样繁多、色彩纷呈,也不会有长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对时尚、流行的追逐,说到底是源于名利。现在一些所谓创作,不过是时尚元素的简单调度和拼凑,什么题材热就制造什么。几个人物,几个场景,有争有斗,有仇有爱,有打有闹,有哭有笑。作品之所以那么容易创作,靠套进几个创作公式、模块,创作出来的作品除了几点时尚、流行,使人觉得似曾相识,和其他作品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这恰恰是违背了艺术独创性的基本原理。

五、戏剧呼唤真实的民族艺术语言

语言艺术的运用是剧作家的基本功。戏剧的魅力不仅在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舞台调度上,还在于剧作家通过富于审美意蕴和诗性特征而又生动逼真的语言塑造人物、叙述情节,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戏剧打动人的绝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或表演技巧,还有那些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属于剧作家自己的创作人物个性化语言,那些或优美、或典雅、或质朴的饱含生活汁液的传神语言,展示出艺术作品中复杂丰饶的内涵,使人物、情节更加活灵活现。

然而相当多的戏剧作家越来越轻视、怠慢语言的作用和价值,不太重视语言艺术。戏剧语言表达粗糙、粗俗,甚至粗鄙,少见精致与典雅,甚至连准确也谈不上;滥用流行化、戏谑化语言,缺少艺术语言应有的凝重、坚实、沉稳。有些剧作者根本不在语言修辞上下功夫,粗疏毛糙,停留在对情节的一般性叙述、场景交代或人物话语的陈述上,行动性、刻画性语言少,缺乏鲜活性;对人物形象也只是提示性表述,单纯的剧本只能算是“残缺的小说”。这样的作品以小说形式与剧本“联袂”推出,不可避免地破坏、伤害和误导了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语言品质。

六、真情最美,没有真情就没有艺术作品

情感是自然人性的流淌,是生活润泽的养料。大千世界,风雨波澜,人们会有多少感触、感动、感激?只要不掺假、不伪饰、不刻意强求,感情自然会消融人们心底的冷寂与荒芜,成为生活中迷人的依凭和附丽。

热爱与感动是激情的源头:对生活的抚爱,对他人的热诚,对艺术的执著与追求。剧作家惟在生活中体味到浸润丰富的情感,诸如高尚真挚的亲情、友情、爱情,才能将之饱含深情地在作品中自然传递和表达出来,才能打动观众的内心,引起他们的共鸣。那些注重功利、膨胀自我的剧本最让人失望的也是缺少真情,观后往往使人无动于衷、冷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创作者仅仅把创作视为一种换钱的行为、谋利的手段。

相反,戏剧作品中如果出现太多温情、矫情、虚情、滥情、煽情等变了味的“情感”,或者靠情节、情绪、情调支撑,或者一本正经地编织荒诞、虚拟故事,云里雾里,虚无缥缈,这一切根本谈不上对生活的真实、真情的反映。

社会呼唤真情,人民渴望真诚,作品须求真实,剧作家需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创作出无愧于世的作品。百年之后,让子孙后代如实地了解、评价我们这个时代。只要付出真诚,观众就自然捧场,买票进剧院,为好作品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