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珪素、硅素”的溯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珪素、硅素”的溯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N04;O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3-0058-02

一日本的情况

《舎密開宗》(初篇、天宝八年(1837),宇田川榕蓭)中将硅音译为“悉里叟母”(silicium的氧化物),但在“160章 珪土”中,将“SiO2”译为“珪土”。有人误以为这里的“珪土”是日本原有的词语,但事实上这个词是榕蓭新造的。换言之,虽然日本也有人将二氧化硅译为“石英”或“水晶”,但榕蓭却将荷兰语中的Keiaarde(kei是玉石之意,读音与珪(日文读kei)相通,aarde是土之意)直译为“珪土”,由此创造了这个词。其后的元素名“珪素”就源于“珪土”,但《舎密開宗》中并未出现“珪素”一词。

文久二年(1862)出版的《舎密局必携》(上野彦马著)也沿用《舎密開宗》的译法,将Si音译为“悉里叟母”,但对于二氧化硅的译法,彦马除“珪土”外,还创造了一种新译法“珪酸”,距“珪素”又近了一步。

那么,最早使用“珪素”这一元素名的文献是哪一部呢?庆应三年(1867)竹原平次郎抄译的《化学入門》(初篇)中“单体区别之表”中的“非金属之部”中出现了“悉里叟母·珪素·Si”,这是“珪素”首次登场。其后,这一元素名在石黑忠悳翻译的《化学訓蒙》(1870年)中被沿用,在市川盛三郎著《理化日記》(1872年)、《小学化学書》(1874年)等书中也被相继使用,逐渐得到普及。

然而,除玉字旁的“珪”外,有些书中也会使用石字旁的“硅”,将Si写作“硅素”。以前的研究认为首次使用“硅素”的文献是明治7年(1874)宫里正静著《化学·鉱物学用語英和対訳辞書》,但根据菅原国香等人的调查,首次使用“硅素”的文献可以追溯到明治五年(1872)足立宽阅、土岐赖德翻译的《化学闡要》(卷一),然后是上述的宫里、石松定(平贺义美)著《啓蒙化学小説》(1874)、久下秀太郎著《化学導蒙》(1874)等。另外,甲贺宜政在明治13年(1880)著的《化学命名論》中,将以往的各种日语元素名进行比较对照,最后建议使用“硅素”。

其后,虽然1886年的东京化学会及化学命名法取调委员会的提案中采用了“珪素”,但《化学訳語集》(1891)和《化学語彙》(1900)中使用的是“硅素”。其后开始使用“珪素”,但1949年以后改为用片假名“ケイ素”表示,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的情况

在现代中国的化学用语中,元素Si对应的中文是“硅”,而不是“珪”。其证据是,1959年出版的《日汉辞典》中,将日语“けいそ”的日本汉字写作“珪素”,而将其对应的中文写作化学用语“硅”。另外,解放前中国的化学教科书、1934年出版的阎玉振和王鹤清编《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北京)中,也将元素Si的中文写作“硅”,解放后的化学教科书也是如此,与上述《日汉辞典》的记载完全相同。

不过,在现代中国的化学相关文献中,并非完全都统一使用“硅”字。例如,1956年蓑翰青著《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中,将“硅酸盐”写作“‘矽’酸盐”;松原行一在中国化学书《化学鉴原》中指出,“矽”用于珪素之意,这与上面的引用相符。

据日本的辞书《井上·中国語新辞典》(1954)记载,“矽”是指“化学元素珪素 silicon”,读音为his。从读音推测,“矽”应该是取用silicon第一个音而成的汉字。而且,服部宇之吉、小柳司气太等编写的《改訂増補詳解漢和大字典》中记载:“矽(seki)”是指“珪素……英語Silicon”,并未记载其他字义。另外,在同一辞典中,将“硅”解释为“珪的错字,与‘矽’同样使用”,这一点也备受关注。

在中国的化学用语中,所有元素名都用一个汉字来表示,金属元素用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用石字旁、气体元素气字头,然后分别与相当于拉丁名的意思或第一个音的字组合起来,因此使用了很多造字,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推测,“矽”也是取自silicon第一个音的造字,但上述辞典中并无此说明。然而,1716年完成、1827年校订再版的《康熙字典》未收录“矽”,由此推测,如果“矽”不是《康熙字典》出版后出现的错字,就基本可以确定是造字。

将这一推测结合中国惯用的Si=“硅”来思考,就会得出一个让人感兴趣的假设。在日本,明治五年(1872)足立宽阅、土岐赖德翻译的《化学闡要》(卷一)及明治7年(1874)宫里正静著《化学·鉱物学用語英和対訳辞書》中都出现了“硅素”一词,但明治二至三年(1869—1870年)中国出版的《化学鉴原》中,遵照徐寿的音译原则,使用了石字旁、与读音hsi相对应的“矽”。因此,中国化学用语中出现“硅”应该是其后的事情了。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中国开始使用“硅”的原因会不会是,知道日本传入中国的化学书中有“硅”或者“珪”及“硅”二字的作者,虽然知道“硅”是“珪”的错字,但考虑到原有的中国文字中“硅”是石字旁,而且有字义与该物质相符的优势,便不再使用“矽”,而是开始使用“硅”。目前,还无法确认中日两国化学书中“硅”出现的时期,所以上述内容仅限于推测而已。

注 释

作者成文过程中参考了以下文献:

(1)

田中実 『日中学術用語交流史の1問題:珪·硅·矽考および用語「化学の由来 科学史研究ⅠⅠ9,11-17(1970);

(2)菅原国香、板倉聖宣『元素の日本語名の成立過程の研究、 1:幕末·明治初期における日本語の成立過程の研究、1 科学史研究、ⅠⅠ28,193-202(1989)「3.2珪素、硅素についてと題;

(3)菅原国香、板倉聖宣『元素の日本語名の成立過程の研究、 2:幕末·明治初期における日本語の成立過程の研究、2: 科学研究史、ⅠⅠ29,13-20(1990);

(4)菅原国香、板倉聖宣『元素の日本語名の成立過程の研究、 3:東京化学会における元素名の統一過程 科学研究史、ⅠⅠ29,136-149(1990)、硅素珪素(1906年から)ケイ素(1949年か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