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记近期发现的尖首刀针首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记近期发现的尖首刀针首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在北京、河北等地发现一些刀币,有的属于常见的普通品,有的则属于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珍稀品。现选择部分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一、北京门头沟马刨泉发现弧背宽短式尖首刀

2006年上半年,在北京门头沟马刨泉(与河北怀来交界)一建筑工地,发现尖首刀10余枚。经调查了解,是工地取土时发现。这些刀多数完整,有几枚残缺,生坑,绿锈,铸造精良。

这些刀币总体特征为:背较弧,首呈坡形,刃部较弧无郭线;柄部较薄,两面均为两条竖线;刀脊线断于与刀柄相接处。我们见到的八枚,可细分三式。

八枚刀的各种数据详见附表。

1.马刨泉环椭式 2枚。其特点为:刀环椭圆,与环圆式相比,刀身刀柄相对显宽,刀柄上下宽度差别不大,相对显得厚重(插二,拓1)。

2.马刨泉修长式 1枚。环圆,与以上二式相比,刀环相对较大,刀身上下宽度差别不大,显得修长,坡首稍短(插二,拓2)。

3.马刨泉环圆式 5枚。其特点为:刀环较圆,与环椭式相比,刀身、刀柄相对显窄,整体相对显得轻薄,有的刀面出现有文字(插二,拓3)。

这种样式的刀,曾经在离门头沟不远的河北怀来境内有发现,《中国钱币》2005年2期报道过5枚。其中最大的一枚,通长182mm,重17.5g,刀环呈椭圆形。最小的一枚,通长155mm,重11.5g。为统一命名,参照圆首刀、直首刀的称谓,我们将怀来、马刨泉这种背较弧、首刃直、相对较宽较短的刀,称为“弧背宽短式尖首刀”;将易县、涞水、白涧、宽城一带发现的背微弧、首刃圆、较修长的刀,称为“首圆修长式尖首刀”,以有别于其他刀。

这种刀在怀来、门头沟一带发现,大小相次,演变有序,说明有可能是在这一地带流通使用。至于其中刀的样式小有区别,有可能是时间先后不一,也可能制作批次不一,或者地点不一。其中,较大较重者,时代相对要早,较小较轻者,时代要晚。随着新的发现,有关问题将会逐步弄清。至于这些刀与其他刀的关系,如国别、时代、流通区域等问题,目前受材料所限还有待发现与研究。我们估计,这些刀与早期刀币大致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只不过流通区域有所不同。认真整理分析不同区域发现的刀币,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地理、民族分布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尖首刀的认识。适当时候,我们将会作些总结归纳。

二、河北宣化兴隆发现针首刀

1.2002年四月,在河北宣化县赵川乡韩家沟一建筑工地发现针首刀多枚,罐装,保存较好。其中多为我们所分针首刀Ⅰ式,也有Ⅱ式(即传统称呼的针首刀)3枚。我们在此介绍3枚Ⅰ式:生坑,暗绿锈,柄部正面两条竖线,背面一条竖线,刃有郭线(插二,拓4)。Ⅰ式与Ⅱ式相比,刀身较长,尖部弧度稍小,尖稍短,基本为圆形环(稍微下椭)。三枚详细数据见附表。

2.2004年9月,在河北宣化县赵川乡李家堡(西距韩家沟约10华里)一建筑工地发现针首刀Ⅰ式10余枚,罐装,多完整。我们见到的8枚,与韩家沟Ⅰ式相同(插三,拓5)。其中一枚(表中2号)柄部正面一条竖线,背面两条竖线,与多数刀正好相反,可能是制范时所致。这批刀,有的刀身较长,有的较短,大小轻重小有差别。各种数据见附表。

3.2007年9月,在承德市兴隆县西部的二道河子发现针首刀Ⅱ式14枚,多有字,罐装。可看出有大中小三种。大者10枚(类似表中“公刀”刀),中者2枚(类似表中“∧”刀),小者2枚(类似表中“×”刀)。生坑,蓝绿相问锈。据说多流入上海。为此,曾至实地作过调查。现获得三枚资料,各种数据见附表(插三,拓6)。这种刀,即传统所谓的针首刀,我们将其列为针首刀Ⅱ式。柄部正面两条竖线,背面一条竖线。面部多有文字。“公刀”刀文字位于刀身上部。“∧”刀之位于刀身上部,∧位于刀身下部。“×”刀之×位于刀身中部,字迹较浅。这种刀,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所藏“公刀”、“安”刀类似。

我门曾将尖首刀中首特别尖长且柄部一面有一条竖线的所谓针首刀划分为两式:刀尖稍短、刀身较长者为Ⅰ式;刀尖特长、刀身稍短者为Ⅱ式。上列宣化李家堡所出为l式;宣化韩家沟所出多为Ⅰ式,少见Ⅱ式;兴隆二道河子所出为Ⅱ式。

关于赋针首刀,郑家相于民国三十年秋作有《关外出土尖首刀拓本叙言》,介绍他曾在当年夏季与罗伯昭-同购买北京古董商李庆裕到上海出售的针首刀七十余品,“为关外承德附近出土”。据郑家相《叙言》,“余选拓罗君(伯昭)所获得六十二品,及自获得二十品,合计八十二品,汇为一编,各加注释,并识数语于首,以考定此刀之所属焉”。此书今已很难见到,据俞梭《辽东锐锋刀考释》所记,罗、郑诸家所藏“凡百数十柄”。郑氏定这种刀为春秋时东胡所仿造。

上引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所编《中国历代货币》著录有5枚。《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709-726页收录70枚。《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515-541收录54枚,515页云还有20多种有字刀未收入词条。这些后来出版之书所录多见于上列二书,估计著录的这些刀都是那一批所发现的。

关于出土地,俞υ凇读啥锐锋刀考释》的《附记》中记述:“按,本文付刊后,据戴君葆庭调查,此类化刀实为张垣出土,前传辽东者误也,当正名为张垣锐刀。”

这次发现的罐装针首刀出在属于承德的兴隆,1999年在辽宁凌源也发现过3枚,说明北京古董商李庆裕并没有说谎,郑家相所记不误。在河北宣化韩家沟也发现有过去称呼的针首刀,说明戴葆庭调查的“此类化刀实为张垣出土”也不误。目前的材料证明,针首刀Ⅱ式在张家口及承德一带均有发现。

根据不断的发现,现在得知Ⅰ式在燕下都、凌源、迁西、宣化一带有发现,二式在承德、兴隆、宣化一带有发现。二者的样式不完全相同。若按演变趋势,一式要早于二式。也有主张二式要早于一式者。两式究竟有没有演变关系,是同一民族制作还是不同民族制作,时代有没有先后等等问题,目前还难以说清楚。但二者形制类似则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奥秘还有待揭示。

俞Α读啥锐锋刀考释》,主要对针首刀的铭文作了分析,认为刀上文字古朴,多与殷商甲骨文类同,推断其为“商代之产物”。

郑家相在其著《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中,认为“承德出土尖首刀,形制整齐,无大小曲直之分,自属一地所铸”。并进一步推断,“其出土承德,尤为东胡边地所铸之证”。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一次明确从尖首刀中分出针首刀,指出其“特点是刀首特别尖,尖得像针一样,所以称之为针首刀”。认为“这种针首刀应当是最早的”,“是春秋时的东西”,“春秋战国时期属燕”。

石永士、王素芳《尖首刀化的初步研究》认为,针首刀“虽然与尖首刀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发展序列上没有递变关系”,可能是夏家店上层文化中的山戎部族仿造尖首刀化所铸行,推测时代约在春秋晚期。

我们曾根据刀柄背面仅一条竖线是白狄文化的特征,以及白狄的发展历史,主张针首刀属于狄或白狄,推其年代在战国早期晚段或中期前段,“不排除出于承德及渤海湾一带的可能”。

这些只是各抒己见,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