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物科学研究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物科学研究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教师团队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给我国生物科学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生物教学的经验,对生物科学研究有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以期为当代生物科学领域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物科学;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52-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各个行业都得到极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我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力度,以期望更加均衡的提高我国国人的素质,平衡各个地区之间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给我国生物科学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从教育抓起,借当前我国政府、各个地区重视教育的助力,对生物科学中有效教学的行为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生物教学体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二、生物科学研究对当代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对生物科学进行研究对当代我国素质教育体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促进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我国近年来提出的课改的核心就包括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一项,而生物科学作为科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了过多的低效教学、缺乏创新教学,甚至是一些无效的教学。只有改变这些行为,才能促进新课改的充分落实。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升生物科学研究的关键首先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作者发现,提倡科学研究的课改内容使得当前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不断增加,教学难度也不断加大。

(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生物课程体系教学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对于生物等科学科目的兴趣,有效的生物科学研究式的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只有拥有高质量的生物科学研究式教育才能够实现生物教学的真实目的,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三、科学研究中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有效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心理的困境:他们知道教师为他们设置的目标,但是却并没有直接背告知如何实现目标,他们也没有实现目标的经验,从而就使得被告知目标(或是被提问)的学生形成一种迫切希望找寻合理途径实现目标的心理状态。因此,可以发现,有效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的提出某些新颖的观点、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唤起学生自我独立思考的本能。但是教师在为学生设置有效情境时也应当注意不要走入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1)创设的情境过于单一,使学生思维陷入死胡同;(2)情境的设置过于模糊,偏离了预先设定的目标。

那么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具有以下特点的情境如下:(1)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情境,例如教师设置的情境,“酿酒的过程是先将米饭煮熟,放置待冷之后,在其中加入酵母菌和曲霉菌种,添加水搅拌均匀,然后放进密闭的容器当中,调整环境温度并控制其稳定,十二个小时之后,米酒就制作完成。”接着教师这样提问,“请问酵母菌和曲霉菌在酿酒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实则是想要学生将教师刚才提供的酿酒过程进行再次的回顾,并根据上下酿酒环节的联系去思考这些菌种在酿酒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样的情境符合生活化的思维过程,例如:钥匙丢了,怎么去找?一般寻找的办法都是去回忆今天自己出现过的地方,然后回过头去寻找。(2)创设开放的情境;(3)创设具有多层次的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境。

四、科学研究中有效课堂组织的研究

通过作者对有关文献的阅读和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作者发现科学研究中有效课堂组织是影响生物科学研究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作者首先以所在学校为例,研究课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1)课堂小组的构成缺乏灵活性,例如:优秀学生与成绩一般学生往往影响了分组情况,为了严格控制课堂纪律学生座位不能够频繁调整等;(2)每一个课堂小组内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合作。生物科学课程的开设大多是在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年纪较小,不具有协调组织成员的能力。并且年纪较小学生思维不集中,很容易探讨到与课堂教学目标不同的问题。例如:教师问,“鱼是怎么呼吸的?”学生A回答:“我家有两只金鱼”、学生B回答“我不喜欢吃鱼”等等;(3)课堂小组内部缺乏公平性。

因此,为了更好提升有效教学行为,就必须处理好科学研究类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分组研究模式。在对学生分组时,教师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采用同质分组的方式,便于问题的集中讨论;(2)小组人数不要过多,三到四名学生最为合适;(3)采用不固定的小组,或者是小组成员主动相互结合;(4)教师应当发挥组织作用,创造研究讨论的和谐氛围、轻松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言;(5)明确分工,及其目的。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教师团队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借此契机,提出有效改善现有教学模式、行为的些许方式。作者通过对科学研究中有效情景创设的研究、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有效课堂组织的研究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对生物科学研究中有效教学行为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黄伟实.现沟通与交流:课堂提问教学价值新解[J]教育科学研究,2010(01).

[2]李高峰,刘恩山.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J].教育科学,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