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53-02

新的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倡导自立、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一改往日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即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师促进和引导的得力助手。语文教学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而且应有很强的学科方式,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挥其俱全的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特点,才能加快学生对语言新知从感性认识到理解运用的过程。

一、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以情生情,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况是其作用之一。教师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生动、新颖的教学氛围中,能事半功倍地理解课文内涵及韵味。如课文《开国大典》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在导入新课时,我运用CAI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自豪感不言而喻。CAI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迅速地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为学习课了强有力的铺垫。

变“话”为“画”的多媒体教学还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文化底蕴,培养创造力和爱美的情趣。课文《索溪峪的“野”》中,运用CAI变话为画,为学生创设情境,有效地表现了索溪峪的野性美,伴随着轻柔悠扬的音乐,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索溪峪,走进了较“野”的景点。

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多媒体能很好地把握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教学

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直观性差的缺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利用多媒体多功能的特点,精心设计课件,恰到好处地运用,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教材内容广、含量大,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借用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直观可感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知识,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课文内涵,如教学《猴王出世》,为了让学生能较快理解课文内容,导入时我播放了《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断,让学生回味,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的积极性、思维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学习效果是传统教学望尘莫及的。

创新思维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能力。如课文《鹿和狼的故事》一文,在教学时传统地讲解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学生会学得索然无味,但要用了CAI演示,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还能想出许多良策以解决这类问题,运用声、像、文结构的教学手段,既开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多媒体让语文教师不再为上习作课而苦恼

一谈再谈的媒体优势,蕴含着丰富的兴趣因素,习作教学借助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景,易让学生被其画面和音像效果所感染,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听、看等感官交替中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如《荔枝》的习作指导课中,当完成课文本身的内容后,我告诉学生:作者的善良、厚道的母亲形象非常深刻,我们用自己的笔刻画一下自己的母亲好吗?接着用CAI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等乐曲,让学生在欣赏中理解母亲、歌颂母亲。接着,要求学生有重点地写出母亲,这时基本上没有学生为这次习作感到困难。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溪水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习作教学中学生常感材料贫乏。运用媒体辅助习作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在找到写作素材的同时,又了解了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风土人情、名川大山、人与自然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甚至更远古的时代。如国宝“熊猫”是学生较喜欢的动物,憨态可爱,由于种种限制,学生无缘与它相见。然而,通过多媒体教学习作,学生不但能见到熊猫,而且还能了解到熊猫的生活习性等。更多的诸如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中,学生对孔子的形象一无所知,通过多媒体手段,学生了解了孔子的各方面,知道了他的博学多才,对理解课文中“孰为汝多知乎”就轻而易举了,习作时不仅能借用孔子的名言,理解其义,而且开阔了视野,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对习作也不会再“望而生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