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基于1978年-2014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发现,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已演变升级为“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仍停留在“二、三、一”式结构,结构偏离度分析表明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Moore值和灰色关联分析测算结果显示广东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时间为6年,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协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灰色关联分析

一、 引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产业部门是劳动就业的载体,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地,就业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劳动者的薪酬组成,从而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又会导致产业结构出现变动。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的,两者的平衡发展是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关联性的探究最初是从国外兴起的。配第―克拉克理论首先阐述了劳动力进入第一产业并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的趋势(Clark,1940)。库兹涅茨进一步指出当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渐降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逐渐增强(Kuznets,1946)。在此基础上,刘易斯探索出了二元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现象,造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共同调整(Lewis,1954)。随着技术进步重要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围绕技术进步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随着产业发展中技术的进步,低技能劳动者的工作机会逐渐减少(Katz & Murphy,1992;Fabien,2002);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技术进步在破坏就业的同时也在利用各种方式增加就业,并且就业增加的规模超过破坏的规模(Clas,1997;Piznta & Vivarelli,2001;Bharat,2003)。国内研究也成果颇丰,主要集中于几个领域:一是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夏杰长,2000;S洪琳,2008;景跃军,张昀,2015);二是研究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问题(李江帆,2003;魏作磊,2007);三是研究某一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吴瑾,2010;张抗私、高东方,2013)。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依靠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进步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总量长期占据国内首位。金融危机后,广东外向型经济面临困境,广东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并存表明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作为改革先行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升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结构协调性的研究不仅对于广东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并且就其它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尚缺乏对广东就业结构滞后时间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运用1978年~2014年数据对广东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的滞后性进行实证检验并对滞后时间进行定量测算。

二、 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作为中国沿海的发达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已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变迁。

1978年之后,广东省产业结构不断演化变迁。1978年~2014年间,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逐年降低,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大约保持在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的范围内,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则有显著的提高。1985年,广东地区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第一次高于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转变为1985年的29.8∶39.8∶30.4,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一、三”结构演变为“二、三、一”结构;此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依旧维持在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的范围内,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比则不断提高,到2000年,“二、三、一”结构进一步得到强化;到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8∶46.4∶48.8,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再次超越第二产业,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升级为“三、二、一”结构,产业结构再次迎来重要的转换升级,到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升级为4.7∶46.3∶49.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在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过程中,作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处在不断演进之中。1978年,广东省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维持在百分之七十多,而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加起来还不到百分之三十,可见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差距明显,呈“一、二、三”式就业结构;从图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在2000年首次高于第二产业,其“一、二、三”式就业结构也随之开始往“一、三、二”式就业结构转变; 到2006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以30.8%首次超过第一产业30.4%的就业比重,就业结构初步呈现出“二、三、一”的局面,说明广东省长期以来就业结构偏离于产业结构的状况已逐步发生改变;到2014年,广东省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2.4%、41.4%、36.2%,再次巩固了“二、三、一”的就业结构格局。

三、 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经过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可以发现,1978年改革开放后,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演化变迁,但它们演变的程度不尽相同,目前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已调整升级为“三、二、一”式结构,但就业结构仍呈现“二、三、一”式结构,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可能存在不协调。为进一步考察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就业结构偏离度这个指标来对广东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加以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某个产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的差距。偏离度等于零,说明该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偏离度小于0,表明就业比重低于产值比重,该部门存在吸纳就业的空间;偏离度大于0,表明就业比重高于产业比重,该部门劳动生产率不高,存在转出劳动力的空间。从全球经济发展历史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结构偏离度均呈现下降趋势,逐渐趋近于零。

根据1978年~2014年的《广东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并且由三次产业偏离度的绝对值相加得到总偏离度。结果发现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广东省的总结构偏离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近,但截止到2014年总结构偏离度仍高达35.4,与结构偏离度为0的协调状态存在较大差距。从分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来看,1978年以来,广东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值,但总体基本呈下降趋势,偶有起伏,存在向外转移劳动力的压力。总体来看,结构偏离度由1978年的43.9下降到2014年的17.7,结构偏离度虽有下降,但目前的数值仍偏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至其他产业部门。因此,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第二产业的数据来看,广东省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该产业存在转入劳动力的可能。从演变趋势来看,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下降趋势,已由1978年的-32.9下降到2014年的-4.9,说明广东省第二产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力之后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在下降,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经几近消失。

和第二产业类似,广东省的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同样一直为负值,存在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但与第二产业不同的是,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并不存在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而是在-10~-20之间波动,2014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12.8,表明第三产业依旧有很强的吸引就业的能力,将成为广东省吸纳就业的最主要部门。

由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可得,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尚未实现协调发展,总偏离程度仍处在较高水平,三次产业均未达到结构偏离度为零的均衡状态。

四、 广东省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测度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就业结构优化调整,而就业结构的调整又会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但是两者之间的变动可能并不是同步的。那么相对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滞后时间是多少,这一问题对于解决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文献中尚未有对广东省就业结构滞后时间的测算,而本研究中使用MooreY构值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广东省就业的滞后时间。Moore结构值通过空间向量夹角的改变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方法是将三次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某个产业的占比有所调整后,空间向量的夹角也会随之改变,将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引致的向量夹角的矢量变化累加就得到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程度的指标,并把它作为变化值。具体采用下面的计算公式:

其中Iit1为第t1期第i产业产值比重,Iit2为第t2期第i产业产值比重,Moore值r表示t2期和t1期相比产业结构的变化度,r范围在[0,π/2],r取值越大表明变化越剧烈;r越小,表明两个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化越小。Moore结构值不仅可以用来研究产业结构演变问题,而且可以作为衡量指标研究其他有关结构演变的问题,如果我们将Iit1定义为第t1期第i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Iit2定义为第t2期第i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则可利用Moore值考察三次产业不同时期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王庆丰,党耀国,2010)。灰色关联分析是在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的动态变化中,以两数列几何图形的相似程度来分析两者的关联度。

本文选取1996年~2005年这10年的产业结构Moore值作为基准参考数列。以1996年~2005年的就业结构Moore值作为系统比较数。保持基准参考数列不变,就业结构Moore值向后推迟1年,记移动时间为1,以此类推,对滞后10期的灰色关联度进行计算并从中选取最大值,其对应的时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滞后时间。从上面的表1不难发现当滞后期为6时,灰色关联度达到最大值0.805。由此可以得出,广东省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时间为6年,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经过6年后才能传导到就业结构,而王庆丰、党耀国(2010)测算的中国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时间为5年,广东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时间比全国长1年,意味着广东就业结构跟随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速度要慢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结构较长的滞后时间表明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不充足,产业结构的升级未能迅速引起就业结构相应的调整,这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张抗私、高东方,2013)。

五、 结论及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实现了调整升级,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不断提高,但目前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尚未一致,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已经优化升级到“三、二、一”格局,但三业结构仍停留在“二、三、一”格局。相对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基于Moore值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显示,相较于产业结构,广东省就业结构的滞后时间为6年。如何推动广东省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本文给出以下发展建议:

(1)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劳动力城乡自由流动。广东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仍然偏高,需要继续转移剩余劳动力至其他产业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应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破户籍制度,推进城市化进程。

(2)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从结构偏离度指标来看,第三产业仍有较大的劳动力吸纳空间,因此广东应继续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改造升级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高端新业态,增加更多劳动力吸纳空间,推进就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3)加强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工作,从而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能力已经成为限制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推进大中专院校面向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的调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而使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参考文献:

[1] 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1).

[2] 黄洪琳.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8,(4).

[3] 景跃军,张昀.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及协调性分析[J].人口学刊,2015,(5).

[4] 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5] 魏作磊.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管理,2007,(1).

[6] 吴瑾.四川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4).

[7] 张抗私,高东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6).

[8] 王庆丰,党耀国.基于Moore值的中国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J].管理评论,2010,(7).

作者简介:丁海燕(1983-),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