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浙江地区的梅雨现象及应对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浙江地区的梅雨现象及应对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南部,每年的6-7月正处在东亚季风向北推进的阶段,往往强盛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这一带相遇,并形成静止锋,静止锋上多气旋波活动,常常出现阴雨连绵额天气,造成降雨集中,暴雨频繁,持续时间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梅雨灾害是浙江省主要洪涝灾害之一,研究浙江省梅雨特征及时空分布的目的,能够更好得探明梅雨灾害的成因,流域水资源分布及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对浙江地区的梅雨现象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如何应对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梅雨;洪涝;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61-01

一、梅雨天气形势分析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20-25°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境下,梅雨锋徘徊在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这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隔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成“倒黄梅”。

二、影响浙江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在梅雨期的大势环流形势下,影响浙江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鄂霍次克海高压、西太平洋高压、江淮切变线及与其相应的地面静止锋。浙江梅雨的强弱,决定于影响浙江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位置,移动,发展等变化情况。再典型梅雨天气环流大势情况下,江淮切变线位置偏南,地面静止锋控制浙江,并且稳定少动,出现浙江梅雨期长,梅雨量大的情况。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强弱和有无,西太平洋高压脊线位置是否在北纬25°左右,是否深入内陆,浙江内陆有无切变线和静止锋,封面上有无气旋波生成,西南地区有无低涡活动,冷空气活动是否活跃,有无深入浙江等,这些天气系统的变化,都会对浙江的梅雨天气产生影响。前期的环流背景,降水发生时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制约、同期造成降水的影响系统,触发系统等都是造成浙江省梅训期主要降水区域年际差别大的原因。

三、浙江梅雨特征分析

1.梅雨降雨持续时间长。平均入梅日为6月9日,出梅日为7月11日,集中期为30天。从初步统计特性来看,入梅早,梅雨强度易偏强,入梅迟,梅雨强度易偏弱。出梅早,梅雨强度易偏弱,出梅迟,梅雨强度易偏强。浙中北梅雨年际差异大,但存在年代际和年际周期,且年代际周期比年际周期更为显著。

2.梅雨降雨总量大,浙中北梅雨量历年平均为274.3mm,梅雨量在100~400mm之间的年份占84%。梅雨量最多的是1954年,多达1026mm,其次1995年526mm和1999年520mm。根据资料显示,浙江梅雨期是台风期暴雨的3-5倍。

3.梅雨季节造成持续降雨,累计雨量较大,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流域山洪等次生灾害,需特别注意防范连续强降雨可能引发的不利影响。

四、梅雨季节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的梅雨灾害管理机构

灾害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须设立专门的梅雨灾害管理机构。事实证明面对灾害仅靠单个部门、单个临时指挥机构无法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它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调和联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梅雨灾害管理机构,实现对梅雨时节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治理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完善决策指挥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各类相关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负责理顺各级灾害管理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从而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性。

2.完善梅雨灾害的相关设施及工作

梅雨季节到来前要充分准备,各地加强水库巡查,发生强降雨和水库高水位运行时,落实好水库安全监管责任人和巡查管理员24小时巡查制度,作好水库泄洪的预警和警示工作;在暴雨,洪水期间,要停止影响安全的施工工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 ,山区,在建公路,切坡建房居民点等巡查检测,发现险情,及时转移,确保人员安全。

3.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信息管理

梅雨季节,雨水成灾,湿气太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要加大宣传,指导民众学会自我保护、自我养生和灾害自救。提醒民主随时带有雨伞,避免被雨淋湿,导致湿气入体,引起感冒;阴雨天不要开窗,等到天晴后再开窗,祛除湿气;梅雨季节更要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不仅会导致死亡,而且梅雨季节时会导致湿邪乘虚而入;顺应天气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以防血管收缩;多饮水,喝水可以使血液的粘稠度降低,要做到不渴也要喝水的健康饮水方式,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在梅雨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三高患者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应当对能够预见的梅雨灾害通过合理的渠道及时、准确告知民众,使民众做到提前防范;对不能预见的突发灾害,在事件发生之初应当第一时间通报情况并对民众提供指导与帮助。通过建立权威的信息机制,可以引导民众排除不安定因素,消除恐慌心理,从而保持社会稳定,降低灾害所带来的衍生危害。

4.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浙江地区政府应展开关于梅雨灾害管理的立法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并针对浙江地区的梅雨特点、成因,有针对性的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使对其的防治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薄弱环节如灾情统计、民众救灾救援义务等进一步完善;同时,加快各灾害层面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如根据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修订预案体系,根据日常演练效果查找不足、改进预案体系,使其真正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5.加大梅雨灾害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梅雨灾害管理保障体系贯穿于灾前、灾时及灾后整个灾害管理过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可以说保障体系的完整与否将会决定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如何。对于人的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建立针对性的救援队伍,并逐步增加人员数量保证人员质量;此外,应积极宣传、培训,引导更多民众加入防灾救援的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对于财的保障:应加大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探寻多种筹资渠道,实行政府、社会、经济主体各方面相结合的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对于救灾及灾后重建应积极完善损失补偿机制,加大商业保险及社会公益性基金的补偿作用,尤其是进一步扩大巨灾保险体系的险种,强调其公益性和适度强制性,从而有效分散风险,减少政府压力及害损失。对于物的保障:应完善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地区布局,合理确定物资品种及储藏方式,扩大应急物资调配运送渠道。

由于梅雨期间浙江省常常会出现连续性的强降雨天气,易发生各种气象灾害,各地要做好防范措施,避免因梅雨带来的灾害和损失。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魏礼群.中国应急管理报告.2010[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1).

[3] 裴宏志,曹淑敏,王慧敏.城市洪水风险管理与灾害补偿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