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特点与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卑心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与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心理;自卑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正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例如,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约有71.3%的大学生有过自卑感,21.73%的大学生经常有自卑感,5.42%的大学生因陷于深深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这种不好的体验和感受长期积压在大学生的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较早、也较系统地对人的自卑心理进行研究,并提出这样的观点: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随着对人的自卑心理研究的逐步深入,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自卑感: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这是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体现。自卑感根据其所形成的不同的应激模式又可分为主体自卑感和客体自卑感。主体自卑感是由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个性特征、价值倾向、自我观念等所导致的自卑感;客体自卑感是由个体所处的客体环境如家庭状况、教育氛围等外部环境所导致的自卑感。从中,可看出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大学阶段是处于青年早、中期的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个性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如果让这种不良的自卑心理在大学生心中滋生下去,会严重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而,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在阐述当前我国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与特点基础上,分析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以期为应对大学生自卑心理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
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是行为的内在机制,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可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种种行为,来推知他们是否具有自卑心理及自卑心理的程度如何。许多学者都曾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进行研究,总结徐灵芝等人的研究可发现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有如下的行为表现:
(一)行为迟滞这是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最常见的行为表现。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表现出说话犹豫,做事喜欢思前想后,缩手缩脚,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胆识。
(二)对批评敏感,渴望别人赞扬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通常会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对此还十分确认,很怕受到别人的批评,对赞扬十分渴望。他们通常会觉得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被他人默默地注视着,且认为别人关于自己的话都带有批评的性质。虽然这样,他们还是非常希望自己在学习、活动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很渴望别人能赞扬他们。有时候为了满足被赞扬及奉承的需要,他们可以为赞扬、奉承他们的人做任何事。
(三)逃避集体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十分地低,因而他们通常选择逃避集体的方式生活着,习惯于独来独往。他们认为在集体中生活,自己会被他人瞧不起,只会遭遇他人的冷眼和批评。这样的心理预期会更加强化他们的这一行为。
(四)多防御行为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自惭形秽,对自己不满,不能接受自己,但又不承认这一点,通常会用较怪异的外显行为将潜意识中所暗藏的对自己的不满或自责的态度投射到他人的身上。为了维护自尊,消除心中那痛苦的感觉,他们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来进行自我保护,比方说退缩反应、逃避、否定。
(五)轻视他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维持内在的平衡,消除心中那无尽的痛苦,自卑的大学生会把他人贬低;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过分夸大自己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这样的一系列行为无非是在寻求内在的安全感。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点
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城镇、有农村、有出身富裕家庭、有出身贫寒家庭。他们的生活水平、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自卑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方凌瑾、李玉娟和岳东清等人的研究,可发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敏感性自卑的大学生都很敏感,也很容易受伤害。这主要因为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很惧怕他人瞧不起自己。因为他们过多地关注自我,什么事都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所以他们的心理敏感度比一般人要强,常把他人无意的言行当作是对自己的轻视、侮辱、批判,甚至他人的一个眼神、一颦一笑也有可能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
(二)泛化性一般说来,外界特定的一些事物或人会引起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的自卑感,但如果他们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特定的事物或人在某些方面相关的其它事物或人也可能导致他们的自卑感。
(三)封闭性自卑的大学生时常会有孤独感的体验。由于他们自己看不起自己,就很容易产生凄冷的情感。他们把自己看得很低,对外界很敏感,害怕被他人排斥,因而他们常常把自己禁锢起来,以逃避的方式来自我防卫,极易养成孤独、自卑的封闭性格。
(四)掩蔽性马斯洛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一个人的尊重需要与自卑感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有的大学生因自卑感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多地表现出沽名钓誉、自我夸耀,着重通过自我表现去掩蔽那种歪曲了的自卑。
(五)虚荣性自卑的大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虚荣心。被虚荣心笼罩的大学生,对外界有一种更强烈的心理期望,虽然他们好多时候在语言及一些行为上表现得很无所谓。当外界事与愿违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很不好的情绪体验,这种痛苦的体验还会加重自卑者的虚荣感。
三、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从判断个体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大学生自卑心理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及这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因先天生长发育的不良所导致的一些生理缺陷,它是个人的内在的、客观的、长期的、稳定的诱因。比如身高,身体过胖、过瘦,五官不够端正,口吃,身体有残疾等缺陷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这些生理上的缺陷无形中会阻碍大学生正常的社交活动,形成他们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的行为特点。他们因自身生理上的缺陷所形成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可能让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游离于集体之外,对外部世界和新环境有一种不安全感,不大敢站出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会在隐隐的忧伤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二)环境因素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如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的精神文化生活,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父母所处的社会地位等。一些来自贫穷家庭的大学生在与那些来自大城市、富裕的干部或知识分子家庭的大学生比较时,会产生自愧不如、低人一等的心理;有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因从小受父母及长辈过分宠爱、甚至溺爱,导致他们依赖性很强,进入大学后因缺乏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会产生一种很大的受挫感,这种心理上的受挫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很可能引发他们的自卑心理。
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世俗偏见、重权势、重地位、用人单位的“以貌取人”及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等方面都会给大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来自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压力长期郁积在大学生的心中,如果没有得到适时的心理疏导,就会严重损伤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产生自卑心理也就很自然。
(三)心理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自卑心理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自尊心、能力、成就感、期望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自尊心过强,某种能力的欠缺,成就感缺乏以及期望值过高都很有可能引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有时还会导致大学生深层的自卑心理。除此之外,自我发展的状况也会影响自卑心理的产生。在心理学上,自我可以分为理想的自我(即通过自己努力想成为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即当前的自我)。一般来说,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这一矛盾的两方面常发生冲突,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走向成熟的不可或缺的过程,但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过大,就很可能引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由上可见,影响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然而,对于这些因素很多学者都是单独加以分析,却很少探讨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而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的。比方说,对于那些因自身的生理缺陷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分析其自卑原因时,不能忽视他们的自卑感为什么会在某些社会情境下(如陌生的、不大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得更为强烈,而在其他情境下(如较熟悉的环境中)体验较弱,甚至没有。此时就应该考虑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与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从而能够动态地、系统地把握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真正的诱发机制。总的说来,生理因素与环境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它们是造成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客观基础。然而,它们并不能最终决定大学生是否具有自卑心理或自卑心理的强度。而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才是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关键性的、决定性的因素,尤其是对自身生理、环境事件的认知、评价会最终决定他们是否具有自卑心理。因而在应对大学生自卑心理时,可以着重从改变他们对自我、对环境的认知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