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左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左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6月19日,《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以下简称“钢琴百年经典”)新书首发式暨专场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隆重举行。当天早些时候,我和“钢琴百年经典”一书的主编、中国钢琴界的“泰斗”李名强老师,聊起了这套书在编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故事要从1957年说起。那一年,二十一岁的李名强第一次出国,去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布拉格之春”第三届斯美塔那国际钢琴比赛。到了那儿,他见到了布拉格音乐学院的院长,院长问李名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这次比赛的曲目,你都弹完了吗?”这给了李名强很大的触动,“如果我没弹完的话,我来参加什么比赛啊?”那时捷克斯洛伐克是中国的兄弟国家,“可是连兄弟国家都对中国那么不了解,对中国人弹钢琴持有怀疑的态度”。那一年的比赛,李名强得了第三名。从那以后,他就立下决心,要让西方人知道,中国人是“会”弹琴的。

近十年来,中国钢琴家在世界级比赛上获得的重量级奖项越来越多,在国际上也渐渐地有了地位。“中国人会弹钢琴,国际上现在是知道了,可是中国的钢琴作品,基本上是没有人知道的。”李名强有了这样一个念头:向西方人推广中国的钢琴作品。2011年,在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费维耀的提议下,在香港的李名强与在上海的杨韵琳、巢志珏、姚世真三位老师共同联手,开启了这套“钢琴百年经典”的编写工作。接着,组稿、录音、翻译、编辑、校对等具体工作紧密展开,历时四年,“钢琴百年经典”终于以谱文并茂、中英对照、音响配套的形式立体化呈现了。

纵观百年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历程,经无数作曲家的大胆探索、艰苦实验和呕心沥血的创作编写,积累了大量力图显现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钢琴独奏曲,并出版了各类中国钢琴作品集。然而,这些作品集多以作曲家为主线或以作品形式来分类,从未见按作品写作年代的先后顺序进行大规模整理的出版物。“钢琴百年经典”一举实现了这个“零”的突破,按编年体的方式回顾了整个中国钢琴创作的百年历程,精选了一个世纪以来最具时代特点、演奏频率较高并为大众所接受的代表作,共包含四十七位作曲家的一百零四首作品,共七个分册。“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口号,比如民族化、革命化、群众化,围绕着这个口号就会出现一批作品。你会发现不同时代的作品其选材、写作风格都不一样,从中可以看到中国钢琴创作、发展的基本脉络,所以我就想到了用编年的办法,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编年体方式既展示了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又显现出历史时代的共性,从而全面呈现百年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道路的发展历程,可称为中国钢琴作品史上规模最大的梳理工程。同时,“钢琴百年经典”除了目录以外还有一个索引,目录以编年为顺序,索引以作曲家为主线,使得每位作曲家的作品一目了然,读者查阅起来也很方便。

目前,市场上关于中国钢琴作品的乐谱有不少,但基本上是从1934年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为止。“钢琴百年经典”的编委们经过多方考证,认为中国最早的钢琴创作应该从1913年赵元任的《花八板与湘江浪》算起,之后还有1923年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和1928年黄自的《二部创意曲二首》等珍贵作品。可惜那些作品大多只知其名,不闻其声,从来没看见过谱子。因此,“钢琴百年经典”的编委们花了好一番功夫,把这些“前《牧童短笛》时期”的钢琴乐谱挖掘了出来,好让大家一睹“庐山真面目”。“黄自和萧友梅的作品采用了中国的曲调,穿了西方的作曲外衣。有人说这是‘穿了马褂带领带’,就是这种味道”,李名强老师认为,这些作品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到中国人是怎么开始创作钢琴曲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创作流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涌现出了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钢琴作品。将这一时期的新作收集入册,对中国钢琴音乐史的梳理具有深远的意义。除此之外,旅居海外的作曲家努力寻求中西交融的创作模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去国外留学的人,写的作品就和五十年代的完全不一样了,既有民族特点,又是现代作曲技术”,他们的作品不是在国内出版的,而是在国外出版的。“比如盛宗亮,国外很有名的钢琴家都在弹他的作品,但是国内却不知道,也没有谱子。还有陈其钢是梅西安的关门弟子,现在是梅西安基金会、梅西安比赛的主席。他专门为梅西安比赛而写的作品,是在法国出版的,我们这里也没有乐谱。”李名强想到,这些作品应该在这套“钢琴百年经典”里有所体现,所以就和这些国外出版社谈版权,“有法国、德国、美国、英国、瑞士等出版社,版权大概也谈了一两年”。因此,“钢琴百年经典”可以说有着地域跨度最大的选曲范围,向中国钢琴百年献礼。

乐谱的准确性与版本向来是钢琴曲集出版的生命线,“钢琴百年经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拥有“最具权威的乐谱版本”,因为其中的每一首作品都尽可能地请作曲家本人亲自审定,即使是已经去世的作曲家,也请其家属和曾由作曲家指点过的演奏者对作品版本进行确认。李名强老师还想到,以前的谱子有很多错。“我自己弹丁善德的《儿童组曲》,乐谱就有很多地方抄错了。那时丁善德还健在,我就去问他本人,所以我知道哪里对,哪里错。这次‘钢琴百年经典’里的所有乐谱,我们都请作曲家或其后人确认过,作曲家仍健在的就请他们亲自校对,因此乐谱肯定是最权威的。”

汇编一套钢琴作品集,尤其是规模这么庞大的作品集,选曲是一个巨大的难度,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就怕厚了此、薄了彼。很多作品集因此而采取“全部收录”的原则,但李名强老师希望这套“钢琴百年经典”能有些与众不同,“取其精华”,所以定了两个主要选曲标准:第一,在这一百年中演奏得最多、大家都认可的好作品。比如最早体现成熟中国风格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第二,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创造性,但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没有能够广泛流传的作品。“比如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个时代,艺术作品的创作有很多条条框框,桑桐用的手法又是最现代派的,在当时是得不到承认的。但我们认为在1949年能有这样具前瞻性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也把它收了进来,这就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角度。”在这样的标准下,也许“钢琴百年经典”收录的曲目不是最全面的,但从整个中国钢琴创作的艺术高度来看,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失公允和偏颇的。

说到“百年历程,百首作品”,其实有一部作品是第一百零一年,也就是2014年“创作”的,而“百首作品”实际上也不止一百首,而是一百零四首,这是否有点不“契合主题”呢?对此,李名强老师表示,“百年、百首”是这个项目的选题初衷,但在实际过程中,面对大量优秀的新作,仍然会处于取舍的两难之中。“我们当然可以严格地限定一百首,之后再有好的作品就不收了”,但他觉得做事不能这么死板。因此,本套曲集突破了一百首的限定。“我们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出一套这么厚重的国家级重点图书,好作品应该都让大家看到。”“钢琴百年经典”收了一百零四首作品,李名强老师希望在未来的一百年中,还会不断涌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刷新这个数字,那时,也许将诞生又一套“钢琴百年经典”续集。

除了突破“百首”经典,这套书在时间上也跨越了“百年”。当我们翻开“钢琴百年经典”的最后一卷,会赫然发现最后一首作品、张朝的《中国之梦》旁边清晰地写着“2014年”创作。由于出版的周期限制,本次编委选曲的官方要求是选取截止于2013年创作的钢琴原创作品。其实,张朝的这首《中国之梦》原本的确创作于2013年,但当他得知他的作品被收入了“钢琴百年经典”后,在几次校对过程中又对作品进行了大量精密的修改,与原作已有相当不同,因此在最后一次的校样上,他亲笔标注了“2014”。面对这个略有编校差错嫌疑的问题,编委会也曾经提出过异议,改为“2013”或者拿掉这首曲子都不难操作,却多少有点可惜。经过几番考虑,最终,编委会决定尊重作曲家的原意,保留了作品的真实版本时间,也留住了这首来之不易的作品。作为献给读者“最后的意外之喜”,这首《中国之梦》似乎预示着,中国钢琴的发展并没有结束,中国优秀钢琴作品的创作也已经超越1913年到2013年的时间限定。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全面了解中国钢琴创作的历史,仅有谱、没有声是不够的。“钢琴百年经典”中的所有作品全部配有音响资料,这些音响包含了五十九位近现代知名钢琴家录音的版本,如老一辈演奏家宝贵的历史资料、作曲家本人的演奏示范、经作曲家指导的新录音以及作曲家指定的演奏版本等,所有录音均力求完美,尽可能符合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是演释权威性的最佳体现。比如陈怡的作品,她说:“你找我姐姐陈敏弹,因为陈敏对我最了解,知道我的作品应该怎么诠释。”再比如陈其钢的作品,我们本来打算找邹翔弹,陈其钢说:“有一个叫谭小棠的钢琴家弹过我的作品,在瑞士录的音。”于是我们尊重作曲家的意见,把录音给找来了。还有像张昊辰、邹翔弹的盛宗亮作品,作曲家本人都亲自指导过。在音质上,编委会反复甄选最好的版本,即使是历史录音也进行了精密的修复,因此这一套音响资料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此外,为了满足不需要乐谱的纯音乐爱好者,“钢琴百年经典”除了书配碟的乐谱,还特别推出了珍藏版CD套装,限量发行一千套。

李名强、杨韵琳、巢志珏、姚世真,再加上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领导和三位小编吕沁融、龚琦雁、应书宁,组成了“钢琴百年经典”编辑委员会。大家满怀热情、认真执着,为着同一个目标而日夜奋斗,在审稿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经常充满了欢声笑语。姚世真老师腰不好,平日里很少出门,但是为了“钢琴百年经典”,经常来出版社,一坐就是一整天。巢志珏老师堪称编委会的“大管家”,将近八十岁的人了,约了早晨十点到排版厂,她八点就到了。最让人感动的是,她患有白内障,却一直不肯去医院,说要等到“钢琴百年”出版以后,才定得下心去做手术。

李名强老师非常率性、简单、真实,身为钢琴界的大师,却从不给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是上海人,特别爱家乡的风味小吃,尤其对小笼包很有研究,“我来告诉你什么是好的小笼包,皮要薄得透明,看得到汤水,但不能破,不能爆汤”。有一次,小编带几位老师去逛田子坊,那天正好是西方的情人节,到了一家钟表店,每位老师都买了一块玫瑰怀表,说要“送给家里的情人”,也就是他们的老伴儿,真是好浪漫、好有人情味。这套“钢琴百年经典”大家虽然都是花了百分之百的力气去做,但李名强老师深知,其中肯定难免有疏漏,所以,新书还没出版,他就已经准备好了一本本子,打算把书中存在的错误都记下来,以便在修订版中及时改正。

百年纪念、编年体、最权威的乐谱、最权威的录音、最可爱的编委,所有这些元素加起来,《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不愧是一套划时代的巨作。“虽然它里面的曲目可能和你之前买的书有一些重复,但我觉得它还是相当值得购买的,”说着说着,李名强老师就如数家珍地翻起了刚出版的新书,典雅的深藏青色封面上透出烫金的标题,“我们的图书装订是法式软精,不像精装那么硬,但又完全可以翻平,不像以前的谱子都翻不平,一面翻一面压。纸张也非常好,不伤眼睛。从内容、印刷到装帧,这套书完全是国际化标准,价钱也不贵,700元人民币都不到,这要是在国外,单单一本可能就要卖100美金、100欧元了。”李名强老师希望这套最能代表中国钢琴作品的曲集能够推广到国外去,为此早早做好了充分准备,“图书主要的内容,包括作品名、作曲家、演奏家等都是中英文对照的”。

四十七位作曲家、五十九位演奏家、一百零四首钢琴作品,加起来正好等于二百一十,这象征着二十一世纪上海音乐出版社对中国钢琴经典的百年礼赞。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钢琴创作必将更加鲜活丰满,中国音乐的百花园会愈加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