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武术发声起源及其生理、心理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武术发声起源及其生理、心理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2

摘 要 武术发声不仅要具备生理器官的条件,而且还要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笔者的经验,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武术 武术发声 心理 生理

朱狄在《原始文化研究》中提到“原始人对动物的模仿,都是想借助与动物外形上的一致以帮助内心的同化,其目的就在于想去接近动物界,并因此去接近一种神性[1]”。先民对某些超自然力量猛兽、毒蛇之类的恐惧敬畏,并且因生产生活环境而产生的与某些动物特殊的情感,将其视为该族祖先是图腾产生的重要原因。原始社会动物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力量和技能的象征,是人类食物的来源。一个部族或氏族一旦选定了某种动物作为图腾或对某一类动物产生崇拜,就自然会在外部动作(还包括声音的模仿)乃至内在心理上去模仿它,这便是图腾艺术。

哈萨克族的摔跤运动选手学虎啸、公牛叫。这些都是人类为了能够达到狼、老虎等凶猛野兽声音的威慑力而产生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中声音的模仿对传统武术套路形成的影响表现在象形拳术中,如流行于川西一代的虎啸拳,发力时,多模仿老虎“唬”“嚯”等吼声;土家族的鸡形拳,习练时则借鸡鸣之声发力;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等的发力出声还保留着模仿该象形动物的鸣、吼的特点来发声助力。

一、传统武术中的发声的生理机理

(一)武术发声呼吸的生理机理

武术的发声是一个声、气、力合为一体的,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武术的的喊声不是靠喉咙去吼的,气息的运用很重要,是发声的基础,其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的大小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共鸣情况都有直接关系。

平静呼吸时,使胸廓前后、左右径扩大,肺随之扩张,当空气进入肺泡,形成吸气;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形成呼吸。腹式呼吸用力吸气时,因为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廓进一步扩大,从而增加吸气力量,用力呼气时,呼气加深。由于武术运动的自身特点要求运动员最好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应深长有力,气体在体内运动时,使腹内产生有微热感,使胸部、腹部充实、圆满并富有弹性,这样会降低人体的重心,易于下沉重心能稳健,落地生根。武术对氧气的需要量很大。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运动起来就会出现气急,运动速度不快。活动时人体重心不易下沉,反而上浮,动作不协调,运动效果自然会下降。笔者认为:学习者可反复体会“惊愕”的动作,因为“惊愕”时,是人吸气最迅速也是最深的它的要领是收小腹(既下丹田)张胸阔,结合下拉喉结胸肋部、背部有扩张感。

(二)武术发声喉咙、舌、腭和共鸣腔发声的机理

1.武术发声喉咙、舌、腭发声的机理

人体中的“意、气、力”三者必须充分的合为一体,在发声时不能只停留在喉咙部,或有意的将机体的孤立在某一部部分,要知道武术发声就是通过发声来完成自我的兴奋,将发声转化成为一种身体内部的行为。必须完全投入,集中精力,调动内心,领会喉咙、舌、口腔、鼻咽发声的感受。常见的武术错误发声有:一是喉部过于用力;二是气息量太少。无法提供发力所需的气息。从而影响发声表达的效果;三是没有利用器管的共鸣使声音过于单薄。

喉是发声器官、振动器官与声源,是声音的发源地,在发声时处于十分关键地位。从生理解剖角度来看,喉位于气管的上端,是由肌肉软肾和切带组成的,而声带就位于这管状喉头的底部和气管上端,每一片声带的前端都与甲状肾相连。因此它的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武术发声。武术发声时要使喉咙自然下坐、稳定,放松喉外部不必要的肌肉力量。喉外肌用力不正确或过头,会破坏喉有规律的运动。

武术发声时舌要松驰、平伸或灵活运用,舌根不后压、不紧。因舌过分下压,会影响在发声的最佳状态,阻碍了声音松、通的流畅性。

武术发声时最主要的内感区——腭前区。声束射向腭前区。不仅由于腭前穹隆对声波的折射实的声音更加集中。而且,这个区域属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当它受到刺激时会使喉肌张力增加。从而增加声音的力量。这样声音才能得到扩大、厚实、饱满、刚劲、高频率的穿透力。

2.武术发声口腔、鼻腔、胸腔共鸣腔的机理

武术发声声束进入共鸣腔的通道和共鸣腔(额窦、蝶窦、鼻咽腔等骨质空间)必须保证是畅通无阻和打开的。这就需要有一组方向相反的力发生作用,即:与打开后咽壁、垂自提起悬臃捶(俗称“小舌头”)和打开鼻咽腔的力成反方向的、后脑、后脖顶、脊椎两侧向后挺起的力这一组相反方向的力,它是保证声音得到扩大、厚实、饱满、刚劲、高频率的穿透力的着力点。

武术发声时利用口腔共鸣可使声音明亮结实,保持口腔上下自如开合的状态。所谓共鸣就是当某个物体振动发出声响时影响到周围的其它物体的振动,从而增强原物体振动的声响,形成共鸣现象。武术发声的共鸣就是指武术者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他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

武术发声要充分利用鼻腔共鸣。微量的鼻腔共鸣能使声音柔和而有光彩,并且可使发音省力;但如果过量就会导致“嚷鼻音”。软愕提起靠近咽壁而不完全接触可以使声音明亮、省力。但不宜过分强调提起小舌,否则只会盖住鼻咽口,产生“闷罐”式的鼻音。不要让声音行为塞入你颌的前部和上部,要时刻保持头部伸直和下巴降低。

武术发声也要充分结合胸腔共鸣。胸腔共鸣使声音变得结实、浑厚、有力。胸腔容积大,对低音共鸣作用明显,可以使声音保持洪亮、浑厚和结实。因此武术发声时,应注意两肋的打开和撑住,从而保持胸廓的积极状态,以产生较好的胸腔共鸣[5]。

二、武术发声的心理机理

武术发声不仅要具备生理器官的条件,而且还要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武术表演者的发声动作以及发声时所有的心理活动(思维、认知、情感、想像、记忆)都是在人的大脑支配下完成的。武术发声心理意识的产生是根据要求对大脑神经的各种器官发出指令,使各部器官的肌肉收缩或扩张、积极或放松、兴奋或抑制等。但是如因浮躁心理而造成的失常表现;因怯场和虚荣心理而造成的紧张感;因自卑心理而造成的失常表现;武术表演者缺乏自信心等都会在发声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孙子兵法》所主张的“不战而驱人之兵”,乃为兵家之上策。因为发声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极易引起对手的身体感应,震撼其神经,导致内心恐惧,甚至有“吓破胆”的现象,从而影响对手的气血运行和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工作,使心理和生理造成障碍,所以说发声不仅起到“不战而驱人之兵”的作用,同时能够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神经细胞的活跃性增强,起到振奋目己的精神,增强战斗力的作用。

三、结论

传统武术发声起源于图腾崇拜,现在许多象形拳发力出声还保留着模仿该象形动物的鸣、吼的特点来发声助力。发声是人体内外一个既复杂(潜意识)又有规律可循的生理、心理行为,必须各个方面都要兼顾,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从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本文从各个角度对武术发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练武者以后的发声有一定的理论帮助。

参考文献:

[1]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中国民间出版社.1993.319.

[2] 颜绍泸.体育的原始形态试析——史前体育探索之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6(4):26.

[3] 弗雷泽.图腾制和外婚制[M].纽约出版社.1967:38,276.

[4] 宋丽娟.浅谈歌唱发声的生理基础[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104.

[5] 肖卫东.谈歌唱发声共鸣腔的调节、运用[J].民族音乐.2007(2):36.

[6] 刘烨.心态的力量[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