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体育“课课练”的理性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育“课课练”的理性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课练”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具体而言,要和“课后练”相结合,要做到内容多样、形式有趣、时间安排合理有效,强调多元化评价,使之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体育“课课练”认识内容形式评价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后,“课课练”逐渐退出了体育课堂。近年来,多次的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亟待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再次被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关注。加深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显出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一、 关于体育“课课练”的认识

体育教学中“课课练”一说,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当时的表述是“有些简单易行、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近年来,业内对体育“课课练”的界定大致如下:吴健认为,身体素质“课课练”,简称“课课练”,即在每节课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毛振明提出,“课课练”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廖申生、熊利曾对“课课练”的理解是:在体育课中,经常进行素质练习,素质练习指的是教学内容,“课课练”指的是教学要求,练习方法则指的是教学形式或一种手段,而练习方法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又决定了练习的效果。马晓凤、武继国对“课课练”的理解是:为了谋求身体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是对基本教材的补充,是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对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认识形成了以下三个共同点:(1) “课课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形式;(2) “课课练”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身体练习;(3) “课课练”要能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据此,笔者以为,对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可以这样理解:“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体育“课课练”期待和“课后练”相结合

仅从字面上理解,“课课练”应该是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后基本没有关系。这也是过去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家从体育课堂中“课课练”的内容、时间、形式等方方面面入手,努力追求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练习。正因为仅仅关注学生的“课堂练”,而忽视了“课后练”,导致了“练习内容太枯燥,学生不喜欢;对主教材教学有干扰;提高学生体能的效果不明显”,逐渐退出体育课堂。这是过去研究的薄弱点。

把“课课练”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一方面,会缩小“课课练”研究的外延,使教师的视点只集中在课堂研究上,使其理论层面的研究内容变得狭窄。另一方面,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仅仅利用每节课10分钟左右的时间,每周2——3节体育课,无论是运动强度还是运动密度都不到位,无法真正起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课练”首先要让学生清楚“练什么”,知道“为什么这么练”,并在练习中明白“怎么练”,逐步掌握练习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其次,要努力把“课课练”中学习到的锻炼方法、手段、卫生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后练”、“天天练”,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之外、在校园外(如社区等场合)也能寻找到适合自己锻炼的方法。为此,学校要努力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宣传栏、板报、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经常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开设体育知识讲座等,为“课课练”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 创新体育“课课练”的练习内容、组织形式及时间安排

过去的“课课练”内容大多选择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方面的练习内容,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挺举重物、加速跑、原地高抬腿、坐位(立位)体前屈等等。这些动作规范,练习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锻炼的效果也比较好。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趣味性,加之练习过程中组织形式单一、练习时间段固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导致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课练”,必须精选练习内容,设计不同的组织形式,科学合理安排练习时间。

第一,练习内容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场地器材等情况综合考虑,既要有传统的发展身体基本素质的耐力、灵敏、柔韧、速度、力量等内容,还要有结合新兴运动技能掌握的体能练习内容;既要有借助传统器材开展的内容,还要有结合新型体育器材设备开展的内容。

第二,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组织形式,将传统练习内容与现代运动技术相结合,多安排竞赛性、游戏性的练习形式。比如,过去的仰卧起坐练多采用两人一组,或规定时间,或规定练习次数,轮换练习,现在可以在足球课上,开展两人(或分组多人)仰卧起坐传接球比赛;以前的各种柔韧素质练习,大多安排在课的准备环节的后段,采用全班集体练习的方式,现在可以安排在课的结束环节作为放松伸拉,等等。

第三,“课课练”的时间安排,要灵活、机动。一般情况下,若学习内容技术难度较大,应适当分解教学内容,在课的前面部分安排专项辅助练习,这样既锻炼身体,又为学习主要内容服务。如跨栏学习中,学生必须要先做大量的模仿练习和各种辅助练习,才能逐步体会和掌握跨栏跑的技术。若学习内容技术难度不大,则可以在课的后面部分,安排结合学习内容的竞赛活动。如篮球运球学习中 ,安排分组篮球运球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进一步巩固技术,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四、 体育“课课练”评价的多元化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在体育“课课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多元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我。过去的体育“课课练”评价,大多是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成绩(如某个动作多少次、测试跑多少秒等),属于量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这样的评价缺乏过程性、质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加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体育“课课练”在创新练习内容、组织形式的同时,更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科学化、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课课练”是教学的一个具体部分,教师一定要及时观察学生练习动作质量和练习状态(如流汗、面部表情)等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使用即时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组间活动间歇,可以问学生:“还能不能坚持再来一组?”“大家对自己有没有信心?”鼓励学生从心理上自己战胜自己,增强练习的自信心。激励的同时还要辅以指导和点拨,如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动作要做到位”,“手型要正确”,“要协调用力”,等等,并用某个动作(点点头、摆摆手等)或表情(微笑、沉默等)向学生示意其改进的效果。对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尺度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对一些体能好、技能强的学生,适当增加练习内容或难度;而对一些体能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练习要求,加大辅导的密度。

总之,对体育“课课练”,需要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使之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创新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健。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2] 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J].体育教学,2011(1)

[3] 廖申生,熊利曾。谈“课课练”练习方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5(1)

[4] 马晓凤,武继国。浅谈体育课中的“课课练”[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