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突击,让汶川告诉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击,让汶川告诉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刹那间山崩地裂、日月无辉,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四川汶川迅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强烈的地震造成灾区交通、电力、通信中断,汶川地震的重灾区瞬间变成了与世隔绝的一座座孤岛,没有任何消息。时间在人们的焦虑中一分一秒的逝去,充满了悲情与期待,全世界的心都为之悬了起来……

大地上,充满期望的眼神

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紧急制定了卫星基站、应急通信车、地面光缆、卫星电话“四位一体”的抢通方案,连夜组织100多支上千人抗震保通信突击队,采用步行、空降、车载等多种方式,向灾区突击,以最快的速度沟通灾区与外界的联系。

5月12日夜,地震发生后不到12个小时,冒着倾盆大雨,从全省各地调集的第一批8名抗震救灾突击队员,陆续赶赴成都。

5月13日早上9点过,首批携带卫星电话等通信器材的突击队员登上了陆航团的三架M17型直升机,从成都郊区某军用机场起飞,世界通信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空运救灾行动由此拉开帷幕。

5月13日上午10点,中国移动空降第一人彭海丰抵达青川,当他刚刚踏上青川的大地,数千受灾群众挥舞着双手高喊着“国家来救我们了!”潮水般向机降点围了过来。

望着灾区群众那一双双饱含着无限悲痛与希望的双眼,彭海丰的心被深深地打动。

彭海丰以最快的速度连通了卫星电话,立即向省委、省政府报告青川的灾情,并请求救援。自此,中国移动抗震救灾突击队的卫星电话,终于在大地震发生20个小时之后,让人们听到了重灾区青川的声音。

灾情报出去了,青川有救了。

废墟中,那面鲜红的国旗

当彭海丰在青川打通电话的同时,5月13日11时30分,直升机飞抵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平武县城,来自乐山移动分公司29岁的工程师王刚迅即携带着装备从直升机跳下。

王刚下了飞机,马上找到平武县政府抗震指挥部的有关负责人,了解平武受灾情况。得知该县南坝、豆叩、平通三镇灾情最重,并有2000多名中外游客在平武滞留,形势严峻。

11点50分,在抵达平武20分钟后,王刚用卫星电话向四川省抗灾指挥办公室汇报了平武的实情,并请求救援。随即,便匆匆赶往平武受灾最重的南坝镇。

从平武到南坝路程71公里,车行至离南坝还有25公里时,因塌陷及山体滑坡,道路受阻。王刚没有犹豫,与向导一起,背上卫星电话及必备器材徒步向前。

一路上,余震不断,飞石滚落,烟尘弥漫,王刚瞻前顾后,一路小跑,不敢丝毫懈怠。三个半小时,跑了二十五公里,比部队强行军速度还快,下午5点,王刚赶到了南坝。

一进南坝,满眼断壁残垣,人员伤亡惨重。王刚的心被深深地震撼,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用最快的速度,调试、沟通了卫星电话,在第一时间将南坝县镇的实情汇报到了四川省抗灾指挥办公室。

根据王刚带到南坝唯一的一部卫星电话不断报出的有效信息,自14日晨起,救灾人员和救灾物资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南坝。当天就有56名被垮塌房屋掩埋的群众获救。20多名重伤群众通过空运至绵阳治疗。三天里,王刚还用全镇这部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卫星电话,为受灾群众发送平安信息351条,还为一位受灾群众联系到了远在韩国的亲人。为此,那位身在韩国的同胞专门打电话到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听人说,在电话里,她一连说了5声“谢谢”。

王刚说,受灾群众通过卫星联系到亲人时每一份喜悦和失去亲人的每一份悲伤,都在他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令他终生难忘。

自打成为抗震救灾突击队员的那一刻起,谢俊松就一直激动不已。

5月18日上午9点50分,直升机轰鸣着降落在平武县高村乡,作为第二批机降突击队员,谢俊松跳下直升机的一霎那,站在废墟上朝他们高喊的受灾群众,高高地擎起的一面鲜红五星红旗印入了眼帘,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在谢俊松胸中油然而生,面对国旗,谢俊松热泪盈眶。

看到灾区人民群众在地震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谢俊松心情沉痛,倍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支持,谢俊松和他的伙伴们怀着满腔的激情,立即投入了卫星通信基站架设工作。在架设基站天线时,缺少抱杆,高村乡五一村5队的何队长,闻讯后,强忍地震中失去三个亲人的悲痛,二话没说,马上从自己家倒塌的房屋中抽下还能用的木椽,给突击队送来,然后又默默地与大家一起帮助架设。

灾区干部群众大灾之后不屈的意志和奉献精神给与谢俊松和突击队员们极大的鼓舞。在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与支持下,仅用了6个小时,卫星通信基站便架设开通投入使用,在所有灾区开通的15个卫星基站中,谢俊松和他的伙伴们用时最短,为平武高村灾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受到抗震救灾指挥部高度赞扬。

忙到下午,见谢俊松他们水米未进,村里87岁的王大爷和村里的群众送来了刚熬好的玉米糊糊,小谢他们百般推辞,王大爷急了:“你这娃咋还讲礼嘞?要不是受灾,我们该给你们摆九大碗哩。”

望着纯朴善良的灾区群众那一双双真诚的眼睛,小谢接过了玉米糊糊,眼泪却不由得掉进了碗……

飞石下,用生命连线

5月12日,地震袭来的当晚,正在阿坝州理县米亚罗抢修光缆的突击队接到抗灾指挥部命令:至汶川光缆受损严重,要想尽一切办法,在最短时间内把卫星电话送进汶川。

震后的山区,余震频发,飞石横落,交通阻塞,路途艰险。14日下午6点,黄健、周江等一行4人到达理县桃坪时,在距汶川县城20余公里处,因山体严重塌方,道路完全阻断,汽车再也无法前行。几人一商量,汶川已是十万火急!。早一分钟到,就多一份救人的希望,大家决定连夜徒步赶往汶川。

于是,一人一瓶矿泉水,一盒饼干,四人上了路。从桃坪走到龙溪,已是晚上11点,途中他们被在附近电站施工的工人拦了下来,“兄弟,走不得了,前头一直在落石头,没得一个人敢过!”他们告诉黄健,前方三百多米的危险路段,一边是江,一边是山,山间一条羊肠小道崎岖无比,飞石不断滚落江中,轰然作响,惊心动魄,白天尚无人敢过,夜晚要过无异于拿性命赌博。

在最初犹豫过后,四个人一商量,决定:“过,豁出去了,只要有一个人活着也要把电话送到汶川。”在生与死面前,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大家把身上的衬衣脱下来,小心翼翼地把卫星电话包裹严实后,黄健对伙伴们说:“我们四个人分开间隔跑,我拿电话跑第一个,周江跑第二个,你们两个跑最后。”四个人约定,如果前面拿电话的人被飞石击中,后面的人拿着电话继续跑,谁也不准停下来。这三百米的距离,似乎是那样的漫长,这三百米的距离,仿佛浓缩了他们的一生。

终于,一个都不少,他们过来了。

15日凌晨6时,经过7个小时的艰险跋涉,黄健和他的战友们把卫星电话送进了汶川,打通了震灾发生以来汶川与外界的第一个电话。

5月17号,黄健终于和家人取得了联系,全家平安,可家里房子全毁了。黄健悬着的心落了地。但他没有告诉家人,那天晚上从理县到汶川的那7个小时,他怕家里人的心也悬着。

5月15日17时,从双脚踏上汶川土地上的那一刻起,于志力胸中涌起的心潮就如同穿城而过的岷江,激荡澎湃,不曾停息。

51岁的老于本来已超过突击队员的报名年龄限制,可他态度坚决,又有着特种部队野外作业和生存的丰富经验,经省公司领导特批,终于破例成为抗震救灾突击队年龄最长的一名队员。

在汶川县城对面山上海拔2300米的牛脑寨,于志力与突击队的同伴们造好了站点,立即投入了卫星通信基站的架设。对星、架天线,发动油机……,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水米一口未进,5月16日早晨8点零6分,卫星基站终于开通。中国移动实现了灾后汶川城区的移动通信信号覆盖,架起了汶川和世界沟通的桥梁,保证了汶川县救灾指挥的通信需求。

第二天,又一批设备空运到了牛脑寨,老于和队友们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立即安装调试,到了晚上,任务完成后,大家已是精疲力竭。高原的气候温差极大,一到夜里,气温骤降,温度不到3度。于志力和同伴们用包装设备的纸箱垫在潮湿的地上,用几根木棒撑起一块塑料布遮风避雨,算是栖身之所,架不住又冷又饿,大家只好挤在一块用彼此的体温取暖,捱过了这个难眠之夜。

到了第三天,老于他们已是弹尽粮绝。随身带来的干粮和水,早被他们给了灾区那些饥渴的孩子们,自己只好饿了勒紧裤带,渴了喝口震后山沟里混浊的溪水。直到第四天,增援的队伍才给他们带来了干粮和水。

5月19日14时28分,山哀垂,水悲咽,举国上下为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志哀。于志力在汶川牛脑寨眼含热泪,肃立默哀。站在身旁的一位少校,满怀悲痛,泪飞如雨,抽咽不止,观者无不动容。默哀完毕,知情者告知,这位少校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妻子和岳父、岳母四位亲人。却只能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悼念自己挚亲挚爱的亲人。于志力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5.12大地震过后,5月13日上午9时,正在四川阿坝州进行“村通工程”施工的刘建秋接到上级命令,其所率36人的工程队,立即就地转为抗震抢险突击队。刘建秋二话没说,马上组织全队进入临战状态,安排落实突击抢险的各项准备工作。

然而,5月16日,刘建秋却被山上下来的飞石击中,5月17日晨9时,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停止了呼吸……

但是,牺牲并没有阻止突击队员们的继续前进。5月23日,来自四川、浙江、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六省移动公司的第三批中国移动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30名队员,在成都宣誓出征,陆续奔赴抗灾一线。

突击,在四川灾区仍然在继续……

链接数字

自5月12日晚至5月26日下午止,中国移动抗震救灾突击队以机降的方式,空运33支突击队,共115名突击队员,携卫星电话或卫星基站设备,空降汶川、青川、平武等31个县、镇、乡、村地震重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