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斑羚飞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斑羚飞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堂氛围的回归和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觉醒上。笔者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课堂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的巨大变化个人的深刻感受。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课堂教学 斑羚飞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14-02

作为一名在农村中学任教的语文教师,刚开始参加新课程改革时,我就产生了许多困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农村中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没有与新课改配套的先进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模式更是无从谈起;农村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气氛沉闷;农村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漠视;学校的硬件太差,多媒体、电脑室、图书馆等辅助教学设施极度缺乏……这样的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怎么进行新课程改革呢?于是很多老师怨声载道,有的排斥,有的观望……这时,参与新课改的教师面临的处境就如《斑羚飞渡》中的斑羚羊一样,前有进行新课改的满路荆棘,后有领导、家长、学生的殷切希望,是束手就擒?还是坠落悬崖?抑或像斑羚羊那样成功飞渡?这成了摆在参与新课改教师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

后来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改革培训,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授课方式、新的师生关系……许多全新的东西扑面而来,在经历了一次次让我目不暇接的头脑风暴之后,原本已经固化在头脑里的一些东西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培训回来之后,我陷入了深思。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迷茫之后,我终于下定了决心: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要像斑羚羊一样奋勇向前,成功飞渡!静下心来后,我开始从课堂教学入手,把新的教学理念逐步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优化课堂结构,改变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我又辅以其他的教学辅助措施,大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勇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之后,似春风吹化了坚冰,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 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异常活跃

俗话说:“欲于学,善于学,勤于思,乐于说”,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想学,才喜欢学,并勤于思考,继而乐于思考。在乐于表达的基础上,课堂气氛才能变得活跃起来。而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以前老师课堂上提问,如猫捉老鼠,学生们吓得战战兢兢,惟恐被提问到。现在却完全不同了,以八年级语文课文《芦花荡》为例,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读完课文后,你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它的哪里呢?为什么喜欢这里?”同学们思考后,积极发言。

学生1:我喜欢文中的“老头子”。因为他赤手空拳消灭了十几个鬼子,显得有勇有谋。

学生2:我喜欢二菱。因为她很勇敢,而且活泼可爱。

学生3:我喜欢夜间的芦花荡。因为这里景色优美,不时有水鸟飞起,还不时飘来大米、肥鱼的香味,还有优美的歌声,想想都让人如痴如醉。

学生4:我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那个“飘”字,写出了小船的轻快,也显出了老头子驾船技术的高超。

学生5:我喜欢那只小船,它不但外形美观(像月亮),而且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运粮、运伤员等,而且还是老头子消灭鬼子的武器。

这是学生在用自己的心读课文,在用自己的情感学语文!其中迸发出的奇思妙想,岂是教学参考书可以涵盖的?谁认为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谁能说这样的发言不精彩?

二 学生由原来的一味服从而变得敢于质疑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者须疑。”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有学生提问:“阿长在给我书时为什么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他为什么把《山海经》说成了‘三哼经’?”我略一沉思,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讨论。

学生1:因为阿长粗俗,没文化,不识字,所以它错把《山海经》说成了“三哼经”。

学生2:我认为这显示了阿长幽默的一面,而不是没文化。因为书上说:“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吧,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可见她是知道《山海经》的,况且她能把书从外面买回来,不知道书名,怎么买书?至于她说错,乃是故意逗“我”,这显示出她也有幽默的一面。

学生3:我认为,可能是阿长年纪大了,她买书时知道是《山海经》,可交给我时一时想不起书名,才随口编了一个“三哼经”。

学生4:我赞成第二个同学的说法,认为……

学生们纷纷发言,最后把目光投向了我,非让我“裁决”不可。说实话,学生的发言早超出了教参书的范围。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大胆质疑,我没有给他们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因势利导地说:“到底是何原因,老师也不能给同学们一个标准的答案,这只能去问阿长本人了,但她或许会说:‘我也没想那么多!’(学生大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同学们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对的。老师相信,阿长如果听到同学们今天的精彩发言,她也一定为我们能如此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而高兴,对吗?……”

三 学生敢于挑战教科书的权威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敢于“挑刺”:发现了课本中的一些问题。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关卢沟桥的介绍:“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垮,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可是,课后练习题中的文字却写道:“(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成于明昌三年。明正统九年重修。后毁于洪水,清康熙三十七年重建。”前说“从没出过事”,后有“毁于洪水”,这岂不是自相矛盾?趁此机会,我又组织学生继续:“挑刺”,还真发现了其他一些小问题。让学生把这些问题收集整理之后,我鼓励学生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信反映了这些问题并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回信。这下子,学生们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滋味,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而且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甚至敢挑出教材的错误,这在实施新课改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景象,这难道不是新课改带来的一种可喜变化吗?

记得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学习的三种境界做过这样生动地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所说的这三种境界,用来形容今天参与课改的感受尤其贴切。

首先,如果不参与新课改培训学习,并给自己及时充电,就难免会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感觉。因此,作为参与新课改的老师,只有转变观念,不断地加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敢于“独上高楼”,同时有“望尽天涯路”的思想准备,才有可能实现取得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其次,参加新课程改革,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伪课改”,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勤奋钻研、努力创新才能渐入新课改的佳境。再次,随着新课改改革渐入佳境,课堂气氛逐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我的授课负担减轻了,与学生关系融洽了,甚至自己也变得开朗了,授课时产生了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会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念头,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自己也由衷地体验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简而言之,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尝试,我这只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斑羚羊”有一种“跳过来”的感觉,收获和感慨颇多。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且语文本身又意蕴丰富,所以我唯有继续努力,奋勇前行,才能不辜负新课程改革的美好春光,才能真正“飞渡”到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八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李炳德.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