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发明了抗寒神器羽绒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发明了抗寒神器羽绒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别再为穿不穿秋裤吵得不可开交了。寒风一吹,你就算再时尚,也得乖乖地打开衣柜,找出羽绒服裹身上。虽然在大东北有着貂皮大衣比羽绒服还暖和的传说,但对那些工作在高山和极地地区的人们来说,谁也不敢不拿羽绒服当回事。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发明羽绒服,后人不挨冻。那么很久以前的那个时候,谁开了脑洞,发明出羽绒服这种御寒神器呢?

羽绒制品在中国很早便萌生。周代已用鸟兽的羽毛制成羽衣,也称毳衣。汉代有用牦牛毛做衣服絮料的。到了唐代,也有取鹅的毛绒做衣被絮料的,而且还是在冬天具有魔法攻击属性的广东。

公元889年,唐人刘恂任职广州,记述当地风物,撰写《岭表录异》,其中记载说:“南边之酋豪,多选鹅之细毛,夹以布帛,絮而为被,复纵横纳之,其温柔不下于挟纩也。俗云,鹅毛柔暖而性寒,偏宜覆婴儿,辟惊痫也。”在当时人看来,鹅绒被子不光保暖,还有防止小儿发癫痫的奇效。

在世界各地,人们都认识到羽绒是很好的隔热材料。17世纪俄罗斯的一份文件显示,卖给荷兰商人的商品当中也有绒羽。

早在1890年,北欧的挪威人就很重视当地出产的一种羽绒。它来自冰岛雁鸭。这种鸟在筑巢的时候,会在巢里铺一层自己身上的绒毛,给蛋和幼鸟保暖。北欧人会在鸭巢中采集这些绒毛,制作羽绒制品,在上流社会中大受欢迎,当然价格相当昂贵。在19世纪末,挪威人就注意保护这些鸟和它们的巢,以免竭泽而渔了。

羽绒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有了机器用风力把羽绒从动物羽毛中提取出来的办法。而在此之前,鸭、鹅绒被内填充的羽绒皆是人力手工拣选的,价格非常高昂,仅供达官贵人们享受;当时更常见的是羽毛被,产品内填充的是被机器轧断的毛、绒混合物,且缝制、填充方法很简单,后来大多数作为军用被使用。

至于前面说的那种冰岛雁鸭,它们的绒还是要靠手工收集。

在成鸟和幼鸟飞走,放弃巢穴之后,渔民和农夫才能去海边搜集废弃的巢穴里的绒毛,一个巢里大概能找到十几克。所以这种鸭绒的价格高得离谱,一床羽绒被要两万欧元,别嫌贵,还不打折。别看这种鸟的绒毛这么金贵,但远远看上去,简直是个灰不溜湫的呆萌角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的女青年以穿红羽绒服为时尚,当时的羽绒服外观臃肿,被称为“面包服”。

羽绒制品在历史上源远流长,我们没法知道谁第一个发明了它,但是在羽绒服上确实有一个拿了专利的人埃迪・鲍尔(Eddie Bauer)。

这位鲍老师的叔父以前在俄罗斯打过仗,在俄罗斯多冷的隆冬,他用鹅绒塞满外套来保暖。鲍尔就觉得羽绒服这种御寒神器有搞头。

刚刚说了,作为一种保暖材料,羽绒有一点好,就是又轻又暖,但是缝进衣服被子里,容易沉积,掉到下面去。埃迪・鲍尔同志就替它们着急,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鲍尔用绗缝技法制成了现代样式的羽绒服。所谓绗缝,是一种在此之前被广泛运用在棉被制作上的一种技法。它被鲍尔运用在尼龙面料上,把衣服缝成一个个“隔箱”,然后往里填充羽绒,解决了羽绒会渐渐沉积到衣服下部和分布不均的问题。 羽绒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此前,鸭、鹅绒被内填充的羽绒皆是人力手工拣选的,价格非常高昂,仅供达官贵人们享受。

这个办法在1940年拿到专利。不过前面我们大唐人刘恂已经记录了南方制作羽绒被“纵横纳之”的方法,跟鲍尔的绗缝差不多嘛。

不过因为工艺不完善的问题,早期的羽绒服穿起来有一股鸭味,跟全聚德差不多。并且一脱羽绒服,自带天女散花绒毛满身飞的效果,直到上世纪70年代涂层织物的产生,让织物纤维紧紧黏合在一起,解决了露绒的问题。

到上世纪80年代,羽绒服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当时也是因为面料档次和加工水平都不高,含绒率低,填充量大,外观臃肿,被称为“面包服”。左图的人们穿的就是一件当时的羽绒服。

当然,更好的羽绒服在当时还是进口货,在1980年就能穿这种服装的人,家里怎么也得有点海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