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霍桑红字的后现代女性主义释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霍桑红字的后现代女性主义释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一直享誉英美和世界文坛。《红字》是其代表作,是一部以十七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取材于1642年至1649年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主题思想深邃、想象力丰富、写作手法独特,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与关注,对其的剖析与评述的文章或者专著浩如烟海。所用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方法也无所不有,譬如弗洛伊德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观点,新文化论等。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红字》中丰满的女性形象,虽然不乏缺少对她的研究,但用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与探究她的性格与话语则为之甚少。后现代女性主义是自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思潮。它是在女性主义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原因和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遇和结合的理论产物。后现代女性主义从社会文化层面及意识形态领域消除性别歧视,探索妇女的解放途径。它否定所有宏大叙述;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女性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一、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诉求

主体性的诉求一直贯穿于女性主义发展中,是女性获得独立解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后现代女性主义和传统女性主义虽然在这一方面保持一致性,但是又存在着差别。因为“在父权文化下女性的特征是由男性来界定的,(传统女性主义)所建构的女性主体性仍然是由男性话语构成的,不是建立在女性经验基础上的,这种界定和建构必然产生了对女性的歪曲和误解,这样的女性主体性不利于真正改变女性的地位。”传统女性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逻各斯中心主义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女性仍然以“他者”的身份处于社会的边缘。兴起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批判的不是男人,而是以男性控制女性为特征的结合方式。其强调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把男女关系拉回到“人”的零度平等的主体地位,找到女性屈从于男性的根源,从而打破被控制的性别模式。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主体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打破了西方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思想,女性作为一个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去获得一种自主的存在,这种主体性表现在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和言说主体上。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露丝•伊丽格瑞指出女性应该体验自我,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是男人世界狭窄边缘架构下的“多余的废物”来体验。经验主体是建立在女性主体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生命体验、生活经历和心灵感受。海丝特在婚姻中没能真正地体验过自我,感受不到丈夫的关心与责任,因为齐灵渥斯把“最好的年华都用来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所以她要逃离他。这段失败的婚姻在于齐灵渥斯没有把海丝特当成独立的个体,置于与他同等的地位,正如文中叙述的那样,他需要年轻漂亮的海丝特来衬托他的聪明才智,然而在他的聪明才智遭受到侮辱的时候,他却变得像个魔鬼一样,恶毒得令人发指。他企图用宗教的和世俗的观念来控制海丝特的思想,然而海丝特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消极等待的人,她听从本能欲望和个人感受,大胆去追逐自己的爱情,这是她主体性意识觉醒的体现。虽然她在自我体验的过程倍受煎熬,但却不是“多余的废物”。出狱后的海丝特并没有带着女儿珠儿远走高飞,而是选择在城镇郊外半岛边缘的小茅屋里居住了下来。她用自己的手艺赢得了面包,用自己的善良赢得了众人的心。这是她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他人和世界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和推理的结果:海丝特在人们的唾弃与谩骂中坚持隐忍了长达七年的时间,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感化身边的人,改变了胸前佩戴的字母的耻辱的标志,赋予了其新的涵义,成了众人心中的天使。海丝特用这种坚强和独立思考的方式实现了自我价值,改变了“多余”的境地。在感受到、思考过之后,女性还必须用女性自己的语言把她所感受到、体验到以及思考的,表述出来。这就涉及到后现代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女性言说主体。在数千年的人类社会中,女性一直生活和存在与男性所创造的男性霸权话语中,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话语权,并一直处于话语的边缘地带。在女儿珠儿的抚养权问题上,海丝特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份特殊而遵从贝灵汉总督的命令,“上帝把这孩子交给我抚养,我绝不会放弃她的!”她大言其词,毫无畏惧地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女性因为沉默太久而缄口的时间可以用数百千年来计算,海丝特选择了在沉默中爆发,所以她最终赢得了珠儿的抚养权。海丝特的胜利进一步证明了女性争取言说主体的重要性。女性要摆脱作为陪衬处于“他者”地位,就必须在两性关系中获得发言权,这也是自己作为“人”的主体身份得到了认同的表现。

二、性别身份的多元性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特征常常与坚贞、虔诚、驯服和温柔等相连系,男性特征则常与自主、勇敢、刚强和果断等相联系。实质上,这些特征都是是父权制度下的结果,是男权思维逻辑的一种延续。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无论男人或女人,只是一种能指符号,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乃至在不通的场合中,这一符号会发生变化,具有不同的指向。由于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所以所谓男人和女人的本质特征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故而不应该像生理性别一样分为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而应该多元化看待。正如当今社会“像女人的男人”“像男人的女人”等热门话题的出现,更进一步印证了男人和女人特征是非本质、非固定的。这是在承认存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之上来争取女性的解放,符合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人文坚守。海丝特实质上是霍桑塑造的一个“雌雄同体”的人物。小说中描写到海丝特的手不是一双纤细慧巧的手,干得一手出众的针线活;而且还是一双慈爱有力的母亲的手,把珠儿培育得健康快乐。在此方面她是具有传统概念上的女性气质:温柔、贤惠以及慈爱,但是她同时具备了传统定义上的男性气质:自主、勇敢、刚强。因为她在面对对爱情时大胆主动;在面对齐灵渥斯和其他官员威逼时临危不惧,保全情人的声誉;在面对落魄的生活时坚强独立;在唾弃与辱骂的环境中隐忍不屈。“某些女人的属性在她身上已不复存在了”“如果她只有柔情,她就会死去”。她在受辱后彰显更多的是男性的特质。她就像寒风料峭中绽放的梅花,虽然外边柔弱,但是却裹着一层男性气质的刚劲。这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牧师丁梅斯代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空有一副男性特征的皮囊,但是在面对错误的时候却没有海丝特那样坚强;以及在发现齐灵渥斯的报复时,也没能像海丝特那样镇定自如,那样勇敢无畏。在海丝特面前,他实际上是在充当女性的角色,纤细柔弱,是一个被需要保护的对象。海丝特人物形象的塑造超越了在传统的人物画廊里只有男性才具有的品质。海丝特用自己“新女性”形象挑战了男权制社会里对女性的界定,改变了传统女性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变动中男性、女性特征的多元性。朱迪•巴特勒认为“女人”和“男人”不再被当作分析的固定和基本的类型,不再被视为先于社会性别的文化构成的存在。所谓女性气质是一种对接受下来的性别规范的表演和再表演模式,它是表面的,就像人体的许多风格一样。传统女性主义在生理性别两分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这两分的社会性别,这使得她们又将男权思维逻辑运用到反对男权斗争中来。而在后现代女性主义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男女平等”是在承认个体独特性的前提下。这种平等不是女性进入男性领域、用男性标准来要求女性的权益和衡量女性的解放,而是女性以其自身为标准努力做好女人,使女性在做女人的过程中从众多不同方式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这点出发,这是对传统女性主义的一种超越。人的性别身份是可以多元化的,不应该以男权社会下的思想来标榜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女性如果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打破意识中根深蒂固的二元认识论的束缚,争取进入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三、两性的和谐

真正的理想社会并不是男女两性的对立,也不是建立一个与男权霸权相对立的女权霸权的社会,而是构建一个两性能够完美融合、男女霸权主义彻底消解的社会。阴阳调和是宇宙的本然,造物主在创造人类时就把人类分为男和女,注定男女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男女两性的和平共处。它不同于一些过激的女权主义,只知道一味叫嚷“颠覆”、“反对”,把男性看作绝对的敌人加以批判斥责,这不仅会使两性陷入水火不容的境地,也不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这与而女性主义宣扬的“女性容他”、“和则生物”思想不谋而合。《红字》中读者可以探测到作者对齐灵渥斯的报复行为有批判之意,文中有多次对其复仇之中外貌的描写,着实另读者感到阴森恐怖,“一种令人极度痛苦的恐惧布满了他的面容,像一条蛇一样在上面迅速地蜿蜒缠绕”“他似乎故意要用微笑来掩饰这种表情,但是那微笑倒暴露了他自己,在他脸上时隐时现,好似在嘲弄他,使旁人越发看清他的阴险”。这位老学究似乎是一具被恶魔附身了的躯体,完全丧失了人性。他和海丝特的对立也延续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一直活在复仇中,最终也因为仇恨终结了生命。这似乎暗含了两性的对立只能造成更多的痛苦与悲剧。女权运动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两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的见面场所,为批评、斗争和改变提供了一个空间。女权运动可以结束两性之间的战争。它可以改变关系使构成人类关系特点的疏远、竞争和非人化被亲切、共鸣和关爱所代替。在结尾处,齐灵渥斯把自己的数目相当可观的财富留给了海丝特的女儿珠儿。这暗示了他在临死前承认了自己的罪恶,以此来弥补心中对海丝特的亏欠。齐灵渥斯由最开始的仇恨到死后遗产的捐赠,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这是两性由对立到握手言和的转变,两性的和解才是人性宽容度完美的体现。这何尝不是其所倡导的两性和谐共处的主张。通过对《红字》的解读读者可以意识到两性的樊篱是可以打破的,这是对传统女性主义的超越,因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倡导两性和谐,但要基于平等宽容的原则。此外,《红字》在故事的结尾寄予了两性之间的和谐关系热切的希望,因为她坚定:“到了某个更光明的时期,在世界为此做好了准备的时候,在超脱罪恶并与上帝的意念和谐一致的时代,必将显示一个新的真理:男女之间的全部关系将建立在一个双方幸福的可靠的基础上”。而社会也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这正式后现代女性主义所提倡的。

四、结语

海丝特坚持着一种信念:“作为第一步,整个社会制度要重新建树。其次,男人的本性,或者说已经变成本性的、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要作彻底的改造,此时妇女才可能取得近乎公平合理的地位。”女性获得真正的独立解放不仅需要改变整个社会的观念,还需要两性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女性才会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达到两性的和谐,才能消除性别角色的说法。“红字”的蕴意可谓意味深长。红色是三种基色(红、绿、蓝)之一,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基色都不能有其它两种颜色合成。这种唯一性成为了海丝特胸前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女性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不能被“他者”化的。只有在女性作为“人”的主体身份得到认同后,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彰显她们的个性。后现代女性思想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全面升华,而《红字》给其提供了一个很好诠释的文本。

作者:陈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