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椒江区“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期工程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改善项目区田间灌排水系运行状况,使区内农田旱涝保收,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必要对灌区灌、排渠道和配套工程进行改造。
【关键词】水利设施;现状;经济效益分析
引言
椒江区“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以《椒江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椒江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为依据。十二五期间,椒江区计划每年投资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按工作计划于2013~2014年落实椒江区“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期工程,该区农田基础设施较薄弱,虽经上世纪九十年代标准农田建设,但十几年运行下来,设施老化,效益不理想。
1、四期工程项目区现状
1.1四期工程项目区自然状况
项目位于椒江区的章安街道、前所街道、洪家街道等3个街道和椒江农场,涉及21个行政村和椒江农场。项目区范围为各村已经划定的粮食功能区,总计面积8754亩。椒江区河网除椒江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大多由人工开挖而成,呈纵横经纬格局。区内河网以自西而东横贯全境的椒江为界,将辖区分成南、北两片水系。
项目区所在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总的特点是: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全年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温暖湿润,雨热同季;日照适宜,光合潜力大,无霜期长。但灾害天气四季常有。椒江区的气象特征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生物繁衍;灾害天气常有,不利作物稳产。
椒江区土壤共有红壤土、潮土、盐土、水稻土等4个类型。项目区内土壤种类不多,以水稻土、潮土为主,质地肥沃;然而土壤肥力存在衰退隐患。
1.2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状况
本项目区灌溉面积8754亩,项目区内以农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瓜果等粮食与经济作物。项目区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足。目前,项目区内灌排渠道渗漏、淤塞严重,而且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田间灌溉依靠泵站从河内提水灌溉,田间排涝只有简易排水渠,不能满足农田灌排水的需求。临近山边的耕地受洪水影响较大,受淹较严重。
2013年椒江区土地面积280.1平方,人口523293,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共275个行政村。2013年生产总值为403.86亿元,财政总收入57.1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707元。
1.3项目区水利设施状况
项目区农田灌排模式为提水灌溉,自流排水。区内河网密集,农田灌溉用水主要来自河道,河道可常年供水,水质亦可满足农田灌溉用水的要求。
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受自身条件制约,年运行费用投入偏少,运行状况堪忧。项目区内灌溉泵站均可继续使用,可以满足提水灌溉的需求。移动机埠埠头损坏严重,以致影响正常灌溉。项目区田间灌排渠系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土地整理后,由于建设时标准偏低,经十几年的运行,灌排渠道年久失修,破损、渗漏、淤塞严重。临近山体的排水沟排涝能力不足,造成农田受淹。
2、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2.1项目建设目标
根据《椒江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并结合项目区实际,确定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标。
渠道工程: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以上。
2.2节水目标
通过对灌溉渠道的改造,可减少渠道的流量损失,实现节水目标,每亩每年可新增节水10m3,年可新增节约用水8.75万m3。
2.3增收目标
项目区灌溉及排水条件的改善,可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年新增粮食作物总产量50公斤/亩,全年新增粮食作物437.70t;年新增经济作物总产量40公斤/亩,全年新增经济作物350.16t。
2.4项目建设任务
1)渠道工程:新建、改建渠道33.413km,其中新建渠道15.813km,重建渠道15.448km,修复渠道2.152km。
2)渠系建筑物工程:埠头拆除重建19座。
2.5项目区水量供需情况分析
1)灌区现状水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总灌溉面积8754亩,项目区内河网密集,每个行政村均设置移动机埠各自取水灌溉。据当地群众反应,河道水源较充足,未发生过缺水情况,可以满足灌溉要求。
解决椒江区缺水的主要措施:一是增加河网调蓄能力;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三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2)灌溉水质分析
项目区内灌溉水源来自区内河网。项目区河网以椒江为界,椒江的北边为龙溪水系,河网水质为III~劣于V类,椒江的南边为金清水系,河网水质以劣于V类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氨氮、磷、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等。
2.6工程建设等级标准
田间灌溉渠道按90%保证率设计和建设,排水渠道按10年一遇不受灾的排涝标准设计和建设。
2.7项目主要布局
现状灌溉渠基本为U型衬砌渠道,灌溉渠道等级分两级。一级主灌溉渠与埠头或泵站连接;二级灌溉渠道从主灌溉渠道分水至田间。
现状排水渠道以U型衬砌渠道为主,局部为矩形断面的土渠。U型渠道开口宽度为60~100m,深80cm。排涝土渠规模较大,宽为1~2m,高度为1.20m左右,不仅承担本区域的农田排涝,而且承担村庄的排涝任务。
针对项目区破损严重的衬砌渠道进行拆除重建,未衬砌的渠道进行新建。重建和新建渠道的规模以不改变现状的灌、排渠道的规模和布置为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拆除重建或新建。本次渠道采用砼衬砌。
3、项目建后运行管护
项目实施在区水利、农业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受益街道、村负责协调施工中的有关事务,街道办事处作为建设单位,负责项目规划实施、施工单位选定、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工作。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专门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制定管理措施,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3.1管护机构及人员
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作为辖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作为管理机构,负有工程日常巡查、维护以及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维护的义务。村民委员会需安排农田水利专员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3.2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拟成立村民委员会――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制模式。村民委员会是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管理机构,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承担着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水事处理等多种职能。农民用水者协会由所在村的生产队组成,负责辖区内的渠道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组织村民对渠道的清淤工作,并上报每年的岁修计划。用水户由村民组成,负责自己所在田块的渠道养护工作和渠道的清淤工作。
3.3管护经费及来源
根据《浙江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砼衬砌渠道的养护经费按工程造价的2%计算。维护内容包括混凝土破损修补、裂缝处理、止水和伸缩缝处理。养护费用由村集体经济承担。
4、项目效益及经济评价
4.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8754亩农田的灌溉、除涝情况均得到改善,灌排渠道基本全部硬化,排灌畅通,化解用水矛盾、减少群众纠纷,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项目建成后,由于旱能灌、涝能排,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粮经种植比例更趋合理、农田复种指数也得到提高,区内农民合作组织较活跃,部分合作社在区内有种养基地,他们愿意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发展。
4.2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值
项目实施后,改善灌溉面积8754亩。改善灌溉面积的效益是通过调查单位面积的增产量,乘以改善范围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根据对以前改善灌区灌溉单位面积的增产量的统计分析得出,新增粮食作物50公斤/亩,每公斤按2.0元计算,则亩增收100元,全年新增粮食作物总产值预计可达111.42万元;年新增经济作物总产量40公斤/亩,每公斤按2.4元计算,则亩增收96元,全年新增经济作物总产值预计可达106.96万元。则改善灌溉面积年新增效益218.38万元。
4.3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项目建成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水利用系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每年每亩可节约灌溉用水约数10立方米,年节水量可达11.14万立方米,水价按目前原水水价0.20元/m3计,节水年经济效益为2.22万元。
4.4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灌溉工程与用水管理设施的改善,可以减少甚至杜绝灌溉季节争水抢水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群管组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与乡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在农村推广普及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和技术服务,可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与素质,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项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等措施,促进了项目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的防洪、除涝、抗旱能力得到提高,沟渠硬化可减少沟岸坍塌和水土流失,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5国民经济评价分析
1)工程费用
国民经济评价中,工程费用包括工程投资、年运行费和流动资金。
2)固定资产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1511.03万元,其中建筑工程部分投资为1255.02万元,固定资产余值按10%计算为125.5万元。
3)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是建设项目建成后,用于维护正常生产的周转资金,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条文说明,对于事业性支出的水利项目,可以不列流动资金。
4)年运行费
年运行费是指建设项目每年支付的管理费用,包括修理费、工资及福利费、动力费、工程维护费、材料费和其他费用,按工程投资的2%计算,年运行费25万元。
5)经济评价
工程建设期为7月,运行期30年,社会折现率按8%进行综合指标分析,经计算,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9.35%>8%;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11>1;经济净现值:ENPV=183.78万元>0。各项指标满足规范的要求,因此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