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顺德决咨委为什么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顺德决咨委为什么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区一级相比,镇街和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机构的成员更多来自基层,更具草根性,讨论的话题也更加贴近民生。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顺德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处于全国领先地区,同时也是行政制度改革的“尖兵”。2010年1月,为配合简政强镇改革,顺德容桂街道成立公共决策和事务咨询委员会,首次尝试在镇街一级党委政府的决策中引入社会智慧。

同年9月,顺德区政府在容桂街道试点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外地的先进经验,率先成立“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下文简称“决咨委”)。2015年底,正是凭借决咨委制度,顺德区政府获得“2015年度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

在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受到普遍关注的当下,借助“外脑”增加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并不罕见。然而,为何顺德决咨委能从21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字号荣誉?其创新性体现在哪?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政府又有什么样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2009年11月,“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在顺德区容桂街道启动试点工作。“在大部制改革方案中,顺德采取决策、执行、监督行政权力三分的组织架构,在这个架构中最高决策机构是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组成的党政联席会议。然而这种传统决策架构吸纳民意的渠道十分有限,当涉及多方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出台时,领导的过往经验仍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容桂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提高决策的科学合理性,顺德区从香港的咨询机构中获得启示,设立专业的决策咨询机构,让社会各界人士在政府决策之前和实施中充分参与讨论,表达各自利益诉求,作为事权改革的产物――“决咨委”应运而生。

此后,决咨委在顺德区属各部门、各镇街全面铺开。“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重大项目以及涉及民生和公共利益的事项,我们都不能闭门造车。”时任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认为,决咨委虽不具备决策职能,但它代 表“社情民意”和“民间智慧”,实质上是区委、区政府最高决策机构(即顺德党政联席会议)的智囊团和顾问班子,是沟通政府与社会、连接知识与公权力的又一道桥梁。

自上而下成立的决咨委,搅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民意。“决策咨询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也就是说来自不同行业、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能够自由参与到协商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表达自身的利益。”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相关专家认为顺德区政府在组建决咨委时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

目前,顺德有各类决策咨询机构30家,其中区级4家、区属部门16家、镇街10家。“与区一级相比,镇街和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机构,成员更多来自基层,更具草根性,讨论的话题也更加贴近民生。”在顺德区政府办决策事务二科科长区健彬看来,全域覆盖决咨委能够让决策更具前瞻性、创造性和操作性。

现有各类咨询委员达1000多人,囊括来自各行业的专家代表和实践人员。在人员构成上,顺德区政府特别注重本土经验和境外优秀经验的结合,在邀请顺德本土专家的基础上,还邀请了一批海外的治理专家。“我们将第二届顺德区决咨委的38名委员,根据专业特长分为改革创新组、经济产业组、城乡建设组、社会文化组,以方便他们更有针对性地为顺德的发展提供专业意见。”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精英化身“信使”

李少魁是研究顺德多年的独立学者,但自从名片上多了一栏“顺德区政府公共政策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头衔后,他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为把区决咨委委员的角色扮演好,我现在是加倍学习、研究顺德,不仅主动学习公共决策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同时拓展自己信息获取的渠道,把更多人的意见带给政府。”李少魁说。

像李少魁这样的社会精英在顺德决咨委中占比很大,他们有着不同的工作,学者、老师、商人、律师等,但作为决咨委委员,他们有着共同的使命――了解民情、传递民意。一场决咨委的咨询会,表面上看是决咨委委员与政府的互动,背后是委员们为增加意见的公众性而付出的努力。其中不乏一些极具特色的收集公众意见的方式。

比如广东宝丽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中平,不仅是顺德区决咨委、大良决咨委委员,还是一个微博达人,他与公众的交流主要就通过微博及博客。他的微博刷新极快,要与公众互动的话题也随时发到微博上,而每次参加决咨委会议的记录同样会发在博客上。早在2011年4月,叶中平便通过自己的微博发起关于顺德地铁建设的投票,吸引了700多名微博网民进行投票。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市民对顺德地铁线路走向的意见。

不同于叶中平在线收集民意的方式,容桂决咨委委员孙志恒则将工厂的食堂作为自己的民意搜集室。“这个能容下20人的房间,聚集着工业园内的企业老板以及我的合作伙伴,而他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都与容桂有关。在这种放松的氛围中,有些抱怨和问题更容易了解到。”孙志恒说。

浓重的“精英”色彩也引发了外界对决咨委公众代表程度的质疑。对此,顺德区政府给予了回应:“之所以选择各领域的精英,是因为考虑到他们有较强的议政能力、责任心和公共事务参与意愿。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他们并非只代表自己的利益。”

实际上,委员们已经将反映不同意见作为自己的职责。“既然政府找我,我就不能只拍巴掌,光说好,我又不靠政府发工资吃饭。”孙志恒在一次采访中说到。

正是有了这群有着使命感的义务“信使”,决咨委才真正成为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的“绿色通道”,而不是“貌似公众”的“面子平台”。

制度保驾“接地气”

如果说让决策咨询深入基层,覆盖各部门、各镇街是顺德决咨委最大的创新点,那么其背后的规章制度则是保证决咨委能够“接地气”的关键。

自成立以来,顺德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决咨委的人员构成、组织框架、工作程序、反馈制度等进行了具体规定:2010年区委办公室颁布《顺德区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工作暂行办法》,奠定了决咨委机构运作的制度基础;2011年,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决策咨询机构运作方式逐步走向规范化;2012年拟定的《顺德区公共咨询委员会章程》,为全区其他咨询机构制定各自管理办法提供了指引;2013年印发《顺德区决策咨询机构工作指(试行)》,规范了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流程,保证各部门、各级和各单位的决策咨询委员会在机构、功能、工作程序、性质、定位等方面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为避免阶层利益代替公共意志,顺德决咨委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制度设计:首先委员来自各行各业,保证多样性;其次,每次讨论会、咨询会上,委员们充分交流、碰撞,最后使意见趋于公意;再者,定位明确,决咨委只是提出意见、建议的“参谋”, 最终依然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组成的联席会议决策。

“在顺德成立决咨委之前,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附属于党委、政府办公系统的调研机构,缺乏足够人力、精力去对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组建决咨委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顺德区委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及莉说。

新生事物的成长向来不是一帆风顺。顺德决咨委的成立同样经历过不被认可的阶段。李少魁坦言,他曾经对决咨委能不能做实事有过疑惑。《南方都市报》也曾以题为《决咨委从新宠到鸡肋》的文章指出,各镇街召开决咨委会议的次数屈指可数。

道路曲折,前途却是光明的。在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下,顺德决咨委这个不拿工资、不说官话的“外脑”一定会更加规范化、更加科学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所言:“先把决咨委建起来,再进一步完善,顺德开了个好头。”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