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联二战期间的轻型坦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联二战期间的轻型坦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毫无疑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中型坦克是“唱主角”的,成为“中型坦克称雄战场”的时代。但是,在二战的初期和中期,苏联方面生产的轻型坦克数量上也相当可观,总生产量竟然达到了17178辆!这一数字可能出乎一些兵器迷意料之外。让我们看一看二战中苏联红军有代表性的T-60/T-70轻型坦克吧!

T-26轻型坦克之殇

提起苏联于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T一26轻型坦克,资深的兵器迷当耳熟能详。笔者曾于《坦克装甲车辆》2009年第7期上以《逝去的辉煌》为题,详细地介绍了这款世界上第一种生产数量超过万辆的(轻型)坦克。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期,T-26轻型坦克是参战最多的一种坦克。从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1939年的苏日哈拉哈河之战(日方称为诺门坎事件)和苏芬战争,直到1941年6月苏德“巴巴罗萨作战”,短短的5年间,T-26轻型坦克参加了4次大的战役,经历了从暂短的辉煌到挫折、直到溃不成军的“过山车”式的不平凡的历程。

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弱小的芬兰军队给“北极熊”当头一棒,愣是敲掉和俘获了多达1600辆T-26轻型坦克。1989年,芬兰方面拍摄了一部耗资巨大的影片《冬季战争》,以纪念50年前这场难忘的战事。拍摄过程中动用的20辆坦克,便是当年芬兰军队缴获的实实在在的、能够开得动的T-26轻型坦克。

而在“巴巴罗萨作战”中,在德军“闪击战”的强大打击下,苏联的成千上万辆T-26轻型坦克简直不堪一击,不是被击毁,便是被德军缴获,最终宣告了T-26轻型坦克迅速退出战争舞台,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T-26轻型坦克之殇”。那么,既然轻型坦克这样不经打,苏联军方为什么还要在二战的初期和中期,继续研制和生产轻型坦克呢?

应急之举

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损失惨重。在战争的头6个月里,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8万辆各型坦克,以T-26轻型坦克为主。与此同时,大部分建于苏联西部地区的各个坦克厂被迫紧急内迁,迁往战略后方的、欧亚交接的乌拉尔山地区。在这个大迁徙的过程中,严重地影响了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生产。同时,苏德战争初期,由于钢铁厂也遭到严重破坏,优质钢板和钢材的供应量严重不足,而红军前线部队的坦克数量严重不足,急需大量坦克补充。尽管轻型坦克不太经打,但是总还能应付一阵子。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大量生产容易研制和生产的轻型坦克,便是迫不得已采取的“应急之举”。T-60轻型坦克和T-70轻型坦克,便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1941年11月,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仅有半年的时间,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制造厂就在T-40轻型水陆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T-60轻型坦克。比起T-40轻型水陆坦克来,T-60轻型坦克的装甲大大加厚,武器威力也大大增强,这样一来,便不再具备水上航行能力,但其火力和防护性能得到增强。1941年的最后几个月,工厂就生产出1818辆T-26轻型坦克。1942年,工厂生产了4474辆T-60轻型坦克。这样,T-60轻型坦克的总生产量为6292辆。1942年,高尔基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改进型的T-70轻型坦克,当年就生产出4 883辆,1943年生产出3343辆。这样,T-70轻型坦克的总生产量为 226辆。

二战期间,苏联方面生产的其他轻型坦克有:1940年,生产了T-26轻型坦克的变型车1549辆,BT-8快速坦克706辆;1941年至1942年初,生产了T-40轻型水陆坦克222辆,T-50轻型坦克63辆;1943年,生产了T-80轻型坦克120辆。这样算下来,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出17178辆各型轻型坦克,数量相当可观。

T-60轻型坦克

T-60轻型坦克于1941年底开始装备苏军,主要装备苏军的侦察部队,也曾装备步兵部队,用来直接支援步兵作战。其战斗全重为6.4吨,比原来的T-40轻型坦克要重0.5吨,防护力得到加强。车长4.3米,车宽2.46米,车高1.89米,车底距地高0.25米,即使和二战时期的中型坦克相比,依然是小巧玲珑的模样。乘员为2人:车长和驾驶员。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其前方有一个驾驶舱门和一具潜望镜;车长位于炮塔内,顶部有一个向前开启的舱门,并有几具观察用的潜望镜。炮塔位于车体中部偏左的位置,为焊接结构,这一点比铆接结构的T-26轻型坦克进了一步。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部偏右的位置上,这样布置的目的是保持整车的横向平衡。车体的后部为发动机的水散热器等。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传动轴传递到位于车体前部的变速箱,再传递给侧减速器及主动轮。

主要武器是一门20毫米火炮。在T-60坦克设计之初,原准备装37毫米火炮,但是,实弹射击的结果,炮塔座圈承受不了火炮的后坐力,只好紧急设计一种20毫米火炮,定名为“施瓦克”20毫米高速炮。试射的结果,这种20毫米火炮发射穿甲燃烧弹时,具有和37毫米火炮同等的穿甲威力。定型之后,这种火炮发射的主要弹种就是穿甲燃烧弹。弹药基数为780发。火炮的高低射界为-10~+40度,方向射界360度。显然,这样一种口径的火炮,只能用来对付德军的I型和Ⅱ型轻型坦克,穿甲威力很有限。

辅助武器为一挺DT型7.62毫米并列机枪,位于火炮的左侧,弹药基数为945发。

动力装置为一台“嘎斯”202型6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70马力(51.45千瓦)。发动机的排气管处,有一个消声器,这也是T-60坦克作为侦察坦克所考虑的。

变速箱为机械式,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

行动装置包括:扭杆式悬挂装置和履带推进装置。后者包括4个中等直径的负重轮、3个托带轮以及主动轮、诱导轮、履带等,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T-60轻型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2千米/小时,最大越野速度为3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450千米。拿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标准看,T.60轻型坦克的最大速度还是不低的。但是,大致同一时期研制的T-34 76中型坦克的最大速度已经达到了50千米/小时,轻型坦克竟然跟不上中型坦克,成为人们对T-60轻型坦克的诟病。

T-60轻型坦克为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车体前装甲板厚14~20毫米,侧面装甲板厚10~13毫米,顶部和底部装甲板厚7~10毫米;炮塔的装甲板厚10毫米,有防盾。整个看来,T-60轻型坦克的防护陛比起T-40轻型坦克要强化不少,但装甲防护力较弱,仍然是T--60轻型坦克的根本弱点。

1942年初生产的改进型的T-60 A轻型坦克,也称为T-60M 1942型轻型坦克,主要是强化了装甲防护,车体首上装甲的厚度增加到35毫米,侧面和后部的装甲厚度增至25毫米,炮塔的装甲板厚度达到了25毫米。其结果使T-60A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到6.4吨。在外观上,T-60坦克的负重轮为辐条式,而T-60A坦克的负重轮改为冲压圆盘式。这一点成为识别T-60坦克和T-60A坦克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无疑,冲压圆盘式的负重轮更利于行动部分的清洁保养。

T-60轻型坦克的变型车有M-8和M-13“喀秋莎”自行火箭炮以及57毫米反坦克炮牵引车,改装的数量很有限。

T-70轻型坦克

很显然,T-60轻型坦克是仓促上马、应急制造的产物,实战中很快就暴露出火力不足、防护性能太差的弱点。所以,苏联军方和高尔基汽车制造厂很快就研制出进一步改进而成的T--70轻型坦克。

和T-60轻型坦克相比,T-70轻型坦克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上,有了全面的改进和提高,战斗全重增加到9.2吨,乘员仍为2人。尽管T-70轻型坦克的底盘布置和T-60轻型坦克基本相同,但是,车体加长了许多,致使每侧负重轮数量增加到5个。这一点也成为区分T-60和T-70轻型坦克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之一。T-70轻型坦克的车体长达到了5米,比T-60轻型坦克的车长(4.3米)长出0.7米,车宽为2.32米,车高为2.06米,车底距地高为0.293米。车宽和车高和Y-60坦克相差不多。

T-70轻型坦克的炮塔是新研制的,仍为焊接式炮塔,但外形上已经和T-60坦克的炮塔有明显不同。主要武器是一门45毫米坦克炮,身管长为45倍口径,由于穿甲威力增大,具有同德军轻型坦克和装甲车辆作战的能力。火炮的高低射界为6~+20度,方向射界为360度,弹药基数为91发。

辅助武器为一挺DT型7.62毫米并列机枪,位于火炮的左侧,弹药基数为945发。

动力装置的变化也相当大。最主要的变化是,采用了两台T-60坦克的“嘎斯”202型汽油机。这样,发动机的功率就增大了一倍,达到140马力(102.9千瓦)。无疑,采用两台发动机,增大了动力装置占用动力舱的总体积,这也是战时一时研制不出合适的动力装置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发动机的排气管上仍然装有消声器。

变速箱仍为机械式,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式悬挂装置,每侧有5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446千米。

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比起T-60坦克来加厚了许多。车体首上装甲的厚度达到40毫米,侧面装甲厚度为16毫米,后部装甲厚度为25毫米,底部和顶部的装甲厚度为10毫米;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60毫米,并有防盾。

进一步改进的T-70A轻型坦克,又增大了发动机的功率,增强了一些部位的装甲厚度,使其战斗全重达到了10吨。动力装置为两台“嘎斯”203型6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170马力(125千瓦),由于车重增加,最大速度等变化并不大。车体首上装甲的厚度增大到45毫米,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增大到70毫米。

T-60和T-70系列轻型坦克主要作为侦察坦克来使用,或配合T-34中型坦克作战,尽管战场上频频使用,但突出的战例鲜有报道。

红军最后的轻型坦克一T-80轻型坦克

二战中,苏联红军装备的最后一种轻型坦克为T-80轻型坦克,它是在T-70A轻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于1943年秋装备苏军。主要改进处是,采用了电动的双人炮塔,并增加了车长指挥塔,乘员人数增加到3人,即车长、炮长和驾驶员。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进一步增加,车体首上装甲的厚度增加到50毫米,车体侧面装甲厚度为16~25毫米,车体后部装甲厚度为25毫米,底部和顶部的装甲厚度为15毫米;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了70毫米。不过,T-80轻型坦克的生产数量仅为120辆。1943年中期之后,由于T-34中型坦克大量生产,各型轻型坦克全部停产,使T-80轻型坦克成为红军中最后一种轻型坦克。

二战之后,苏联方面再也没有生产专门的轻型坦克。尽管50年代生产的PT-76水陆坦克,广义上讲也属于轻型坦克,但它主要用于两栖作战,一般把它归入水陆坦克一类。

SU-76-二战中一种成功的轻型自行火炮

在二战中后期的苏德战场上,各型轻型坦克逐渐退出战争舞台。但是,作为轻型坦克的衍生物――轻型自行火炮,却开始崭露头角。其突出的代表,便是SU-76自行火炮。

二战的中后期,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的推进速度大大加快,而作为支援火力的牵引式火炮明显跟不上坦克的推进速度,对支援火炮的自行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对自行火炮,一般并不要求它去冲锋陷阵,只要能伴随坦克前进即可,对装甲防护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但对火炮的威力要求较高,这样,能和敌坦克作战和支援步兵作战的SU-76轻型自行火炮便应运而生。1942年研制成功后,当年就生产了26辆,并开始装备苏联红军;1943年生产了1928辆;1944年生产了7155辆;’1945年生产了3 562辆。这样,整个二战期间,共生产了12671辆SU-76自行火炮,成为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自行火炮之一。

SU-76自行火炮是以T-70轻型坦克为底盘改进而成,车体进一步加长,使每侧负重轮数量增加为6个。整车的战斗全重为11.2吨,乘员为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车长为5.62米,车宽为2.74米,车高为2.2米。外形轮廓上,比T-70轻型坦克又大了一圈。

SU-76自行火炮的主要武器是一门ZiS-3型76.2毫米火炮。76.2毫米,是它的实际口径;76毫米,是它的标称口径。熟悉公制和英制换算的读者朋友会知道,76.2毫米相当于3英寸,那么,枪管最常用的口径7.62毫米,便是0.3英寸了。这种火炮的身管长为41倍口径,属于加农炮一类,以反坦克作战为主,用来攻击二战前期和中期的坦克和一般的装甲目标。炮口处有双气室炮口制退器。SU-76自行火炮为固定炮塔,火炮的方向射界为左20度,右12度,高低射界为-5~+25度。固定炮塔的位置明显偏后。炮弹的弹药基数为60发,发射的弹种有穿甲弹、破甲弹和杀伤爆破弹,以穿甲弹和破甲弹为主。发射破甲弹时,破甲厚度可达120毫米。车体前部有炮管行军固定器,在行军时用来固定炮管,防止炮管颤振。SU-76自行火炮没装并列机枪一类辅助武器。但有的SU-76自行火炮,在敞开的顶部装有一挺7.62毫米机枪,可高平两用。

其动力装置继承了T-70轻型坦克的衣钵,采用两台“嘎斯”202型6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为140马力。值得一提的是,两台发动机的布置还挺有名堂。最初是两台发动机并联,各带动一侧的履带;后来大部分SU-76自行火炮采用串联布置方式,这有点像高铁用两辆机车头牵引一列高铁列车。传动装置为机械式,有4个前进挡和1个倒档。炮车的最大速度为4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450千米。

SU-76自行火炮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装甲厚度为10~35毫米,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比起T-70轻型坦克来略有加强。

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苏军共装备了119个轻型自行火炮团和7个SU-76自行火炮旅,编制相当庞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及一些华约国家军队仍在使用SU-76自行火炮。我国在50年代初期引进了数百辆SU 76自行火炮,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