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胡同张和他的博物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胡同张和他的博物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毓隽是手艺人,以捏老北京的门楼和泥人而闻名。如今,他跻身文化保护圈,成了京城唯一一家胡同主题博物馆――胡同张民俗艺术博物馆的馆长。

博物馆的扛鼎之作,是一条百米长的上世纪30年代老北京微缩景观,景观内200余家四九城的老字号店铺,800余个五行八作的人物形象,都由张毓隽一手完成。

上世纪80年代末,张毓隽的南城老家在推土机的咆哮中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一间位于13层楼上的两居室。

一开始住高层,张毓隽还挺乐呵,因为一眼就能瞅见天坛的祈年殿。没过几年,再望出去时,祈年殿被各种各样的高楼挡住了。

张毓隽“深受刺激”,开始没日没夜地拍摄北京胡同的照片,可“有时候快门还没按下,老房子就倒了”。

“一城北京,半城胡同,胡同没了,北京还能在吗?”打那时起,张毓隽动了制作胡同景观,建立胡同博物馆的念头。

此后的6年间,张毓隽一头扎进了胡同里。残损的老砖、脱落的墙皮、风蚀的木头,都成了他的创作灵感,有时候,一天要到同一条胡同去上好几趟。

为了让这座西五环上的“北京城”更有味儿,张毓隽在博物馆里搭起了戏台,卖起了炸酱面,还特意用铁棍翘起十几块青砖,填上黄土。在黄土区里,玩的是拍三角、耍羊拐、推铁环,要的就是还原“晴天一层沙、雨天一层泥”的胡同味道。

这样的京味着实让博物馆有了不少拥趸。10块钱的门票,有非要交50块的。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在博物馆里看了3小时,没说话,扭脸走了。两天后,老头抱来个收藏多年的八宝罐,捐给了博物馆。

然而,在博物馆开张后的两年半里,张毓隽感受到的漠视远比珍重多。大多数游客总是先探头问问“要钱吗”,一听收费扭脸就走。中秋节宛平城来了7万人,但真迈步进博物馆的,就俩10岁出头的小孩儿。

3年来,为了维持博物馆运营,张毓隽几乎赔上了自己的全部家财。工作人员从13个变成1个;为了省钱,博物馆夏天不开空调,冬天不接暖气,没客人的时候,张毓隽就把上下两层楼的灯都灭了。

博物馆与商业街的合同也要到期了,如果到那时张毓隽还没有找到赞助方,博物馆将被迫关闭,而馆内的百米北京老街也将被拆断、装箱,搬上卡车,送进偏远农村的廉价仓库里。

“建筑是北京城的根,文化是北京城的魂,这两样儿没了,北京城也就没了。”张毓隽常常站在店门口,看着如织的人流,默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