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品味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品味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表达的载体。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品位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工作,是关键的起步。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主要是语言的品位,即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关键词】诵读 整体感知 关键词 修辞 感悟 文学意象

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语言的品析。研究语言、品析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文本语言的品位,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让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教学替代了对文本的阅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言品味的能力呢?本文笔者结合中学生语言品味能力培养,并通过举例进行阐述。

一、加强诵读,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魅力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朗读文章其实是了解文章的前提,多读也能增强语感。语感靠死记语言材料,靠教师的讲授都难以获得,只有靠自己的反复诵读、品味而习得。辨得出语言的正误,是有语感的开始,识得语言的优劣,说明已有良好的语感。与音乐一样,语言同样也有声音,也是表情达意的。如果不仅能感觉得出用词、组合的正误优劣,甚至连词语的平仄、句式的长短、整散处理得是否恰当都感觉得出,那么这种语感就是很细腻的了。如读朱自清《春》的“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偷偷”修饰“钻”,表现小草不知不觉,写出了小草具有人的灵性,贪婪地享受春天的恩赐;而“嫩嫩”“绿绿”描绘出小草迷人的色彩,洋溢着作者赞不绝口的喜爱之情。又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动词“穿”“向”的运用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穿”极为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象中返乡时船行的轻快和峡窄流急的情态,若改为“越”或“过”,就无法体现这一情态;“向”则表明诗人已从水路转到陆路。进而表现诗人在胜利后返乡的心切。

二、抓住文章语句中的关键词品析

初中语文课文有许多都出自名家之手,其语句或精美动人或凝练含蓄或清新质朴,处处散发着美的气息。教学中让学生品味这样优美的语句,也是一种美的熏陶。而往往其中的某个词就是这个句子的精髓。正确把握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前提。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或用其本义,或用其引申义;另外作者为了增加作品的表现力,还会用到典故、俗语等。在阅读作品时,学生理解作品的难点往往在这里。故而教师备课时应该把钻研的重点放在这些地方。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对语言细节讨论分析,在探讨中让学生们由感而悟,增强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例如教学《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中的环境描写,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感悟作者的描写技巧。例如,对第二段的烈日的描写,我让学生自己先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作者描写特别生动的句子,再说说它们为什么生动。有的学生找了第一句对街道上景物的描写,认为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烈日之酷,一切都是懒洋洋的;有的同学则找出了“好像铜铁铺上的门牌也要晒化”,认为这一句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暴晒的程度,从而突出了祥子拉车环境的恶劣,等等。

三、从修辞运用方面品析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反复、夸张、设问、对偶等。比喻、拟人的作用是使语句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反复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夸张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设问激发兴趣;对偶使音韵和谐。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首先要让学生找准修辞,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文章最后用这三个比喻句颂春作结。“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刚”照应“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中的刚。“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描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花枝招展”使人想起“春花图”中繁花似锦的图画。“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健壮”使人想起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进程。这里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充满活力”。

四、品析作品语言,感悟文学意象

俗语说:文似看山不喜直。语言这种物质载体承载了作者所要表述的文学形象和思想情感,它们总是隐含在语句之中的。文学品析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对这一语言意蕴理解、欣赏直至接受的过程。由于认知和阅历等因素,不是每一文学形象都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们通过作家的叙写来把握作品深层的意蕴。

由于时代的差距,许多同学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对人物思想的朽腐、遭遇的可悲可怜认知比较肤浅,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不相宜的笑声。此时,教师可以围绕付酒钱这一细节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们体会“排”字所表现的孔乙己假装斯文的酸腐思想,“摸”字反映的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精神彻底被摧毁后的悲惨状况,把握这一变化对于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可悲、可怜、可叹有极大的帮助。经过这样的讨论,课堂上的笑声便听不到了。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课内、外文章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品味语言不应局限于那些“雅词”和“美句”,更不能把课文中的词句与语言环境割裂开来,把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的文本分解成一个个写作技巧的零部件,盲目地引导学生去作技术层面上的品味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