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文本精细化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文本精细化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材是编者根据编写体例,根据单元主题精心选择的典范,所以我们应该敬畏课本,应该充分利用课本,应该深度解读文本,应该引领学生精细化阅读文本,这才是对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下面举例来说明文本精细化阅读所带来的好处。

一、文本精细化阅读能避免对人物形象的脸谱化认识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长征之歌”,单元选文体裁多样,这些文章主题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表现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会侧重强调这一点,于是一提到红军,学生的脑海中就出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赴汤蹈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形象,文本中这些例证也是比比皆是。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味强调这一点,或只强调这一点就会犯给人物贴标签、对人物脸谱化的错误认识。下面是《老山界》课堂教学片段:

师: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师:具体说说怎么个难法。

生1: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说明红军行路难。

师:仿照他的说法,说说其他的困难。

生2:……说明红军睡觉难。

生3:……说明红军吃饭难。

生4:……说明红军处境难。

师:红军战士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

生:都一一克服了。

师:在这么多困难面前,红军战士就一点怨言、一点惧怕都没有吗?如果有,能举例说说吗?(喧闹的课堂上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翻阅课本,沉思好久终于找出了文章第21、第22小节来分析。)

生:第21小节中“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说明红军觉得在这里睡觉简直难以想象。

师:这两句话合成一句“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行不行?

生:行。

师:好不好呢?

生:不好,连用两个问号,表明红军认为在这里睡觉很困难。

师:那红军的短暂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生:“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师:看,红军马上就觉得自己没有退路了。那么,红军的思想又经历了哪些斗争?

生:“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师:看样子红军有足够的理由不在这里睡觉。那这个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生:“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这两个段落把红军在这样的环境下睡觉很困难的心理矛盾和斗争写得非常传神,文中运用心理描写,描写红军的思想斗争。我们认识红军除了要认识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外,也要把红军当成“人”“正常人”来看,他们在困难面前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表现得那么坚强,但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遇到困难虽然经历思想斗争,虽然他们也有畏惧困难的时候,但他们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他们的坚强战胜了懦弱。

二、文本精细化阅读能帮助老师积累命题技巧

《一面》教学片段:

师:哪一个小节写了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生:第17小节。

师:那我们就来重点学习这小节,看看作者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生:齐读。

师:大家看这小节从结构方式上看属于什么结构?

生:总分。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是总写,后面用冒号。冒号后面是分写,具体写踌躇的内容。

师:你知道“踌躇”是什么意思吗?看课后注释。

生:课下注释没有。

师:那你能否根据冒号后面的内容换一个词语来替代“踌躇”呢?

生:犹豫、纠结、矛盾……

师:好的,看来大家结合语境都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其实这个词语就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师:作者把吃饭与看书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实际上是否有所侧重呢?

生:还是有所侧重,因为不吃饭只写了前面一点内容,而看书的好处却用了长句来写。

师:对啊,你分析得很透彻。大家继续深入地思考:“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照应前面哪句话?“不说买,也不说不买”照应哪句?

生:分别照应“书太好了”“饭不能不吃”。

师:很好,大家看,如果我们对某个重点的语段的阅读和分析能做到这么精细化,那么考试的时候什么问题也难不倒我们。

我想命题技巧的积累需要建立在对文本精细化的阅读基础上进行,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才会有命题的创意和敏感产生。就刚才这个教学片段来看,短短的文本内容我们就可以命制这样几道题:

1. 用一句话概括第17小节的内容。

2. 文章第17小节属于什么结构方式?

3. 下面选项中不能能够替代语段中词语“踌躇”的是哪一项?( )

A. 犹豫B.纠结C.矛盾D.紧张

当然,从后面的分析中,也可以命制其他一些题目。

三、文本精细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鼎湖山听泉》教学片段:

师:没有优美的语言,再美丽的景色也是苍白的,也无法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或用词贴切,或修辞生动,或描写细腻……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在相关句子旁写上自己的批注。

生1:“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句话把万般泉声比作奇妙的交响乐,写出了泉声的复杂,气势恢弘的场面极具层次感。

师:好,从修辞的角度谈。

生2:第8小节中,“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运用“那……者是……”句式相同的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层次感。

师:不错,从句式的角度谈。

生3:“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句中“揽”字用得好,作者被山泉的可爱之态深深吸引,于是想发出一个亲昵的动作。

师:好,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

师:还有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下面由你们说句子让我来评点。

(学生异常激动,非常活跃,纷纷找句子并举手。)

生1:老师,请你点评“江轮夹着细雨”。

学生似乎故意不找优美的句子,而找了文章的第一句话。

师:你看哪个字用得最好啊?

生:齐,“夹”。

师:对,拟人手法。(轻松化解)

生2:老师,请你评点“鼎湖山的树种实在太多”似乎也缺少亮点。

师:你看为了表明树多,作者连用两个副词“实在”“太”修饰。(学生也很服帖)

生3:老师,请你点评一下“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师:(沉思,皱眉)你们看,从用词的角度来讲,“梦”与“醒”用得好,构成对比映衬,表明无论在梦中还是在现实,鼎湖山都给作者无尽的享受。

……

后面的课堂又出现了好多师生互动的精彩场面,而且同学的精力也都集中在文本中。学生充分发散思维阅读文本之后,老师再对如何赏析文章的精美语句作一个总结和提炼,包括句式、用词、修辞……不仅精细化、深度地解读了文本,也解放了学生的思维,还帮助学生积累了赏析文本的一些技巧。

参考资料:

1.洪宗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凤凰出版社。

2.于漪《千万不能冷落文字》,《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11期。

3.吴永军《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建设》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