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肾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病势轻重不一,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祖国医学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证候,将其概括到"头痛"、"中风"、"眩晕"、"肝风"等范畴内。

1 病因

高血压的发病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精神因素 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精神紧张,或暴怒伤肝,肝失条达,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伤肝阴,下涉肾水,以致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产生头晕、面红、耳鸣、烦躁不安等高血压病的证候。

1.2饮食不节 素体脾虚,或过食肥甘,偏嗜辛辣,饮酒过度等,均可损伤脾胃,使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久化热,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或蒙闭清窍,造成偏瘫、神昏等严重中风的高血压病并发症。

1.3内伤虚损 劳伤过度,精血内耗,或年老肾亏,真阴耗损,均导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症见眩晕、耳鸣等,甚或化火生风而形成高血压脑病之症。以上因素相互影响,彼此关联,使机体肝肾阴阳平衡失调,构成了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

2 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高血压病证候的病机主要是由于风、痰、火三者作用于肝肾,相互转化、演变,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而产生高血压病的症状及其并发症。高血压病与"中风"的关系尤为密切。风有内风、外风之分。高血压的中风主要是指内风,由内脏功能失调而生。肝与风的产生有直接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肝阳偏盛,往往引起肝风内动,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指出了风与肝的关系,也说明在风的概念下所出现的眩晕、肢体震颤、麻木等临床表现属肝风的范畴。上述风的证候,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高血压病合并心、脑、肾改变,产生如昏厥、抽搐、口角歪斜等症状,称为肝风内动。

高血压病与痰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连的。广义的痰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高血压病的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或昏不识人等属无形之痰的痰饮证。痰的产生和致病与肺、脾、肾等脏有关。凡肺失宣降与输布,则可使津液停聚成痰;脾虚运化无力,水湿不行亦可聚积成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此外,肾阳不足,水不化气也能成痰成饮。因而高血压病痰饮者,与脾肾关系甚为密切。痰浊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上犯于头则眩晕;阻于胸则心悸;痰迷心窍则神昏;痰阻经络可致半身不遂。故《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的记载。高血压病与"火"的关系也很密切。火为五志过极所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气有余便是火",指出了脏腑功能失调、阳气郁结化火的病机。高血压病之火,多与肝肾有直接关系,若素体阴虚,肝阳上亢,或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上扰清空,而为眩晕;若肾水不足,无以涵木导致肝火上炎,进而火极生风,出现火与风的证候。故丹溪又有"无火不作晕"的说法。

3 辨证论治

根据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临床实践,主要将高血压病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风痰湿阻4型辨证施治,治疗以"治风先清热,热清风自灭";"治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绝";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闭者通之,脱者固之"的原则,拟定治法为:滋肾平肝,育阴潜阳,镇肝熄风,利湿化痰,开窍醒脑,回阳固脱,活血通络等。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治标用泻火、熄风、平肝、豁痰开窍之法,治本以滋肾、柔肝、育阴、益气之法。根据不同的个体辨证施治,灵活运用。

3.1肝阳上亢型 证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脉弦数,舌红苔薄黄。病机为肾阴亏虚,肝阳上亢。治法:滋阴潜阳。处方:建瓴汤加减。方药:生龙牡、生赭石、生地黄、生白芍、元参。头痛头胀重者加、夏枯草、草决明以清肝火;面红目赤、便秘者加条黄芩、麦冬、大黄、火麻仁清热通便,或龙胆泻肝汤平肝泻火。

3.2肝肾阴虚型 证见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心悸失眠,烦热善怒,腰酸腿软,舌红无苔,脉弦细,尺脉无力。病机为阴虚阳亢,心肾不交。治法:滋肾柔肝,育阴潜阳。处方:育阴平肝汤加减。方药:生地、元参、麦冬、女贞子、白芍、黄精、夏枯草、石决明、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五味子、甘草。腰痛乏力者加杜仲、怀牛膝,心烦易怒者加栀子、丹皮,阴虚便秘者加胡麻仁,阴虚风动、经脉失养、四肢麻木拘挛者加桑枝、桑寄生、莶草。

3.3阴阳两虚型 证见头晕眼花,头重脚轻,步态不稳,心慌气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畏寒肢冷,夜尿增多,阳痿滑精或月经失调,舌淡红,苔薄或无苔,脉沉细或弦细。病机为肝肾不足,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补肾,潜阳镇静安神。处方:安神定志汤加减。方药:生黄芪、党参、白茯苓、生白术、熟地、破故纸、仙灵脾、五味子、双钩藤、桑寄生、珍珠母。心悸失眠者加柏子仁、炒枣仁、远志以养心安神;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无力者加杞子、麦冬、首乌以养阴益肾。

3.痰湿阻型 证见头痛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拘急,痰多身重,舌淡红,苔浊腻或白或黄,脉弦滑有力,甚者昏厥,偏瘫,口眼歪斜。病机为痰浊瘀阻,肝阳暴亢,风痰挟火,横窜经络,侵脑闭窍。治法:平肝熄风,豁痰开窍。处方:羚羊钩藤汤加减。方药:羚羊角、钩藤、地龙、石菖蒲、天竺黄、全虫、蜈蚣、川贝母、茯苓、半夏、胆南星、天麻、竹沥油、通草、滑石。痰湿偏盛神闭者同服苏合香丸,热重神昏者同服安宫牛黄丸或注射醒脑静。

4 病案举例

患者,某女,56岁,因头晕胸闷10d来诊,血压180/102mmHg,经服用降压药治疗,血压波动在150~160/90~100mmHg,曾经住院诊断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因服西药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要求中医中药治疗。查体:T 36℃,BP 170 /90 mmHg,肥胖,心率78次/min,心尖部2/5级收缩期杂音,心界向左扩大,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心电图检查:左室肥大,心肌劳损。X线检查:主动脉升部加宽,左心室向左右扩大。眼底检查:早期动脉硬化。舌暗淡、胖,苔腻,脉弦细。中医诊断:胸痹、眩晕。西医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属气虚兼痰浊瘀阻,治宜化痰、活血、补气,拟温胆汤加味:茯苓10g、法夏10g、橘红5g、枳实10g、竹茹10g、天麻15g、川芎10g、磁石15g(先煎)、黄芪15g。经上方随证加减,配合降压0号治疗,头晕头痛症状逐渐减轻,胸闷消失,血压稳定在130/80mmHg左右。多次复诊,病情、血压均稳定。

5 体会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主要是运用药物性能的属性之偏来调整机体脏腑阴阳虚实之偏。因此,高血压病的早期或青年患者多表现为实证,病变重在心在肝,治疗调整肝的阴阳气血为主;高血压病的后期或年老患者,多表现为虚证,病变重在心在肾,治疗宜调补肾之阴阳为主;高血压病的中期多为虚实兼见,肝肾同病,治疗宜肝肾兼顾。

高血压病的应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降压疗效快,中药控制血压慢,但比较巩固,可因势结合使用。尤其对高血压危象或顽固性高血压宜西药控制症状,在控制好病情的前提下,用中药巩固治疗,能获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