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戏曲艺术的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戏曲艺术的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戏曲如何才能在现代生活中赢得市场?已成为戏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直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戏曲乃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应始终保持其传统艺术形式,做到“原汁原味”,才能保证原有的戏曲观众不再流失,实现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认为戏曲已是陈旧艺术。与当代生活节奏、欣赏需求格格不入,必须全面彻底进行变革,向其它现代艺术靠拢或另辟路径,才能调动现代观众的情趣与爱好。

笔者认为。二者各有其理,也各有偏颇。毋庸置疑,戏曲实为中华传统文化之艺术瑰宝,之所以数百年来一直为人民群众所热爱,不仅因为它是在中国民众欣赏习惯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还在于它善于随着时代变迁与当代生活的需求而与时俱进,始终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变化保持着血肉般的联系,仅以豫剧为例;在二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就曾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一、清乾隆年间陕山梆子与本地“河南呕”的交融汇合,产生了具有中原特色的河南梆子。二、河南梆子向四方流传而产生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宛梆、怀梆、大油梆(亦称大平调)、淮北梆子、莱芜梆子等多个分支。三、以“樊戏”为标志的豫剧改良运动,使剧目文本化、演出规范化、舞台净化、声腔细腻化。四、以常香玉为代表的东、西两大腔调的全面合流。五、以河南豫剧三团为代表的多种新腔的出现。哪一阶段不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和民众生活、情感变化之需求而以变革求发展?!从而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又有谁能够否认在不断发展中更能体现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呢?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这些众多的发展过程,而是固守倒可一个阶段的所谓“原汁原味”,可能早已为人民群众所厌倦,被不断前进的时代所抛弃,进入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了!除保留一点历史价值外,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此其一。其二、须知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不可避免的传承性。包括社会制度的沿革。马克思说过: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也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难道文化艺术不更是如此吗?有哪一种艺术形式可以抛弃一切旧有艺术的基础而建立起远离一方土地的“空中艺术”呢?即使建起,也只会是一座空中楼阁,失去根基、失去民众,甚至因失去民族自身的特有文化而失去世界民族之林的立足之地。岂不更加可悲?!

可见,任何事物既不能不在与时俱进中求发展,又不可不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以赋予其稳固而持久的生命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二者兼备,既不失自身特有风格,又能通过变革而于时代同步前进呢?这一问题,我们的先人原本早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做了明确回答。这里,不妨谈谈本人通过学习先辈经验而获取的一点认识。

一、继承本质,弘扬特色

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与表象之别;只有本质的东西才是体现事物本身独有特色之本。那么。什么是体现戏曲艺术特色的本质呢?我认为主要有四点:一、艺术手段的综合性。二、艺术表现的虚拟性。三、表演技巧的程式性。四、音乐语言的自律性。

所谓综合陛,即戏曲是运用唱、念、做、打,吹、击、弹、拉等多种艺术品类进行创造的一门艺术形式。它不同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交响音乐等任何一种相对单纯的艺术门类。即话剧纯说(或以说为主)、歌剧纯唱(或以唱为主)、舞剧纯舞(或以舞为主)、交响音乐纯演奏(或以演奏为主);而中国戏曲则是唱、念、做、打和器乐演奏,综合性尤为强烈的一种艺术形态。

所谓虚拟性,即戏曲乃是超越生活真实空间和实物表现的舞台艺术。如四、八人可代表干军马,一桌两椅可替代多种实物,一根马鞭可体现坐骑驰骋,一只船桨可表示乘船状态,一个“园场”可宣称百里路程,一个动作可显现所示实物等等:大不同于其它戏剧一是一、二是二、实是实、虚是虚的表现方式。

所谓程式性,即戏曲表演动作皆有自身求美和表现内容的固定形态;表演者的“手、眼、身、法、步”均有自身遵循之法则;即不同于实际生活的自然形态,也不同于其它舞蹈的表演方式;而是由生活行动提炼出更加典型和美化的动作。

所谓音乐语言的自律性,即戏曲音乐不同于其它音乐。它是由自身的板式、曲牌、地方语音、旋律特征以及伴奏特色所构成的独特形式;而不是可以随意利用各种素材进行创作的其它乐曲(特珠需要而少量吸收者例外)。

明确了以上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便抓住了它的本质所在。万事万物,无论如何变化,只要其本质不变。它就永远不会变成异类。戏曲也不例外,只要我们把本质的东西继承下来,无论你怎样变化,也永远是戏曲;而不会变为其它艺术。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莫过如此。

当然,仅有概念性的论断远远不够。关键还在于怎样做?即怎样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具体的艺术实践之中?这里,也斗胆略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二、贴近现代生活,丰满艺术含量

不言而喻,要使戏曲拥有现代观众,就必须贴近现代生活;而要贴近现代生活,首先必须了解现代生活的基本特征;方能考虑如何与之贴近。那么,现代生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一、生活节奏速度加快。人们为了尽快奔向小康而拼搏奋斗的心理,使之奋起争分夺秒地劳作。现代科技之迅猛发展,更使人们自然地迎合其速度加快的生活节奏;而不愿也不允许像往日那样沉稳缓慢地生活。除有意锻炼身体之外,无人情愿远途办事靠步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能乘飞机不坐车,能坐快车而不坐慢车等等;甚至烧饭也是有电不用气、有气不用煤、有煤不用柴,多求一个快字。试问,除休闲者外,还有多少忙碌的人们愿意到剧院去听半天唱一句的演唱,半天迈一腿的“台步”呢?二、现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渴望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更多的内容;容不得一点小事说半天的单一模式。这与旧戏曲中故事单一、进程拖拉的习惯极不适应。有人说:“人们希望在尽短的时间内。看到更多的东西”,反映了现代观众典型心理。所以。一切表演艺术都必须于此相适应,方能赢得人们之喜好,使之乐以观赏。我认为具体可做如下试验:

首先,戏曲剧本的创作手法,应改变以往平铺直叙的结构模式;着重表现浓墨重彩之处,其余部分,可试用电影之类的跳跃式手法,充分发挥人们固有的想象力,让观众在观赏中运用自身的联想去弥补故事的空缺,或留下悬念去让观众品味。这样,既可在短时间内欣赏更多的精彩内容,又可以紧紧吸引观众对剧情发展的深切关注。这一点,豫剧《程婴救孤》已做了较好的实践,极有参考价值。

其二,剧本内容当尽可能为戏曲的综合表现手段提供条件,使唱、念、做、打。吹、击、弹、拉各显其能,充分发挥作用。尤其避免话剧加唱的创作方式,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多种艺术享受。这一方面,京剧《智取威虎山》可谓成功范例。

其三,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之有利条件,创造更为广阔而灵活的舞台表演空间:借灯光变幻取代过多的笨重实景和旧时一桌两椅替代一切的简单画面:使现代观众得到视觉上的满足。

其四。在传统唱腔音乐基础上给以必要的加工和发展:精简过于繁琐的器乐过门,除必要的情景描写外,尽量克服唱句之间间隔过长的传统模式,莫让观众产生急不可待的厌倦心理。唱腔旋律当在不违背传统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在原有曲调不足以表现特定情境的情况下进行出新;保留其民众欣赏的亲切感。防止为离奇而“出新”,距离传统过远,出新幅度过大以及曲作者故弄玄虚、自我炫耀等错误倾向;以免造成老观众不满意,新观众不愿听的可悲局面。

其五,伴奏音乐在保留本剧种基本乐件(尤其主奏乐器)和曲牌风格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民族和西洋管弦以及电声乐器,以丰富其音乐色彩,增强器乐表现力;满足现代观众的听觉需求。

至于在特定情况下,面对纯为欣赏“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如学术研究、接待外宾、露台演出等)观众时,自当一切依旧;以达到其特定目的为上。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认真继承传统,坚持与时俱进,做为中国人民自身创造的戏曲艺术,决不会被人民自己所抛弃;并将永远为华夏后人所喜爱,永远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