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工作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工作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育部许多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以助学贷款、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奖、贷、助、补、减”的资助工作体系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顺利通过这个绿色通道完成大学学业。面对如此巨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在解决他们基本的生活困难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消除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自卑、情感上的孤独等不良情绪;如何培养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磨砺坚强意志、养成诚信品质和良好修养;如何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刻苦专研、全面成长成才等等一系列问题,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资助工作实施主要方式及成效

目前,“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进入大学的绿色通道。

1 、奖学金

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学校奖学金等,奖学金是对大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是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之一。

2 、国家助学贷款

学生贷款制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观念,有利于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

3 、国家助学金

助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自2010年开始,每年均有35%的同学可以获得每年人均3000元的补助。

4 、减免学费

减免学费制度是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帮助部分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临时生活补助及其他

临时生活补助制度也是高校资助的一种方式,可以解决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的一些小困难。

6、勤工助学

我校的勤工助学中心,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岗位,是一项既扶贫又扶志,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和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1、资助中出现的依赖和不诚实问题

由于大学生中受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没有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生活费用来源,而是消极等待,甚至认为学校应该帮助他们,在得到资助后,不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

2、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造成贫困生家境困难的原因各异,影响他们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态是复杂多样的。

(1)自尊和自卑的矛盾。贫困生自尊心普遍比较强,他们渴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敏感,担心因自己的贫困而被看不起,一些学生因此敏感多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2)情绪孤独、抑郁。有些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幸福的人很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不幸的人,觉得世界不公平,因此情绪低落,遇事感到无能为力,否定自我价值,对学习、生活乃至娱乐都缺乏兴趣,不能体验到其中的快乐致使形成了孤独和抑郁的消极心理状态。

(3)学业焦虑。大部分贫困生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可是依旧有部分贫困生为解决生活问题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在外打工,学习时间的减少和放在学业上的精力不够,致使贫困生在学业上的焦虑十分突出。

三、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在长期的助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为了一切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资助育人、扶贫扶志”的资助理念,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励志相统一,在给予贫困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将资助工作与诚信教育相结合、与自立自强教育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克服不良情绪、自尊自信自强、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国之志,做一个社会的有用之才[1]。

1、把国家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相结合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客观存在,其表现形式为作业抄袭、考试舞弊、伪造证件、简历注水和拖欠贷款等。大学生信用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开展的主要障碍。为了使贷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可以良性循环,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勤工助学与自强自立相结合

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勤工助学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提高能力。

3、开展针对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由于多种原因,贫困生这一群体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一个大学生如被经济贫困吓倒,不能正确认识贫困,自卑自弃,弄虚作假在资助上,资助只会适得其反。只有让贫困生在心理上战胜困难,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另外,一些成功的事迹可以激发和鼓励贫困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贫困将是一笔财富,它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人的意志,从而能正确对待贫困并战胜贫困。优秀贫困生的典范作用也能唤起贫困生的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积极进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2]。

4、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知恩图报、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加以继承和发扬。大学贫困生是通过国家帮助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顺利完成的学业,是国家帮助和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他们体会到了爱心的重要性,深知雪中送炭异常珍贵。虽然帮助和爱心捐助方不图回报,但是受助者却不该理解为理所当然接受捐助,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理应回报社会,把爱奉献给需要的人,让社会的爱心循环起来。

5、无偿资助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中,“有理想”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重大。在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的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目标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坚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一个人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与鲜花,也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中国有句古话说“扶贫一时,扶志一世”,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主体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有力地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小锡,华桂宏等.道德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作者简介:

张艳英,女,1984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2009年硕士毕业后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