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进了城,啥时能当上“城里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进了城,啥时能当上“城里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提示】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村居民进了城,要真正成为城里人还面临不少困难。城乡有别,一些人“漂”在城市的边缘,在城镇化建设中掉了队。推进城镇化,让进城的人融入城市生活,需要户籍、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支撑。

融不进城里人的生活圈子

上了楼,家里冷冷清清的,想参加集体活动,担心仍被当成“乡下人”。

――拆迁进城居民 徐仙蓉

65岁的徐仙蓉去年搬进了湖南省郴州市的新家。

蓝白色相间的楼房里,现代化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实现了她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

徐大娘告诉记者,她所在的村子被划定为经济开发区有几年了。随着啤酒厂、建材厂等工业厂房相继兴建起来,村里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去年,开发区对村子进行整村拆迁,按人头算每人可分得30平方米住房,也可以不要住房,选择货币补偿。由于儿子大学毕业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地北京,考虑到市里购物、看病更方便,她和老伴选择货币补偿,用这部分钱在市里买了一套小户型楼房。

“刚搬家时,看着卫生间里的抽水马桶、淋浴设备,还有厨房的吸油烟机,稀罕了好一阵子呢。”对于住惯了农家大院的徐大娘来说,楼房里干净美观的生活设施给她和老伴带来很多方便。

但住了半年多后,徐大娘的烦恼也出现了:

以前在自家院子里种菜、晒咸菜、做腊肉,她和老伴经常去街坊邻居家串门,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吃饭时谁家吆喝一声,就能聚集十几个人,十分热闹。农闲时大家聚在村口的大树底下聊聊天、打打牌,日子过得舒坦惬意。

进了城,上了楼,想做咸菜、腊肉没地方。儿子工作忙很少回家,她和老伴连邻居的面都没见过几次,更别提串门聊天了。老两口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电视、听广播。家里冷冷清清的,“我们没什么事儿忙,心里也空落落的”。

因为说话口音太重,徐大娘出门时有些底气不足。在小区花园里转悠时,她不知道怎么跟城里人打交道,出门去楼下的超市买米买面,也生怕别人笑话。

社区居委会组织的集体活动,徐大娘也曾报名参加,但她担心仍被当成“乡下人”:“我和老伴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多年在农村生活,说话方式和生活习惯跟城里人都不一样,去参加活动,害怕跟大家说不到一块儿去。”

“希望社区多组织一些小型活动,让我和邻居们多接触些。”作为拆迁入城的“新市民”,徐大娘也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现在跟社区的几位邻居交往多了,彼此熟悉了一些,盼着早日融入城里人的生活圈子。”

点评:农村居民进城容易,但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远离了乡土文化,他们要怎样融入城市的生活圈子?城市不仅要在住房、生活设施上给予进城人员方便,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和情感上让他们得到正常的交流,通过营造城乡一家的氛围,真正地接纳他们。

小孙女要上学,没有城市户口咋办?

“虽然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化生活,但一家老小还是农村户口,孩子上学问题怎么解决?”

――进城农民 良

北京中关村附近热闹的商业街上,良的水果店就在入口处的第一家。

孙女在城里出生那年,老朱辞去干了20多年的村会计工作,和老伴进城照顾起了小孙女。这样,儿子、儿媳有时间忙工作,孩子们也能在父母身边,不用回老家留守,实在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今年是老朱和老伴来城里的第四个年头了。卖水果、接送孙女上学是老朱每天的例行“公事”,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

城里街道宽敞通达,出门就是超市、卖场,住得虽然挤了点,但生活设施比乡下方便很多,老朱自认为生活和城里人差不太多。

他第一次感受到在城里生活的不易,是在孙女两岁半时:眼瞅着孙女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全家人商量着尽快在城里给她找个幼儿园。

他先在北郊找了一家外地孩子聚集的幼儿园,园里条件不好,孙女每天放学回来身上满是蚊子包,哭着不愿意再去读书了。老朱心疼孙女,又把孙女送回老家读了几个月,因为不放心孙女,最后只能作罢。

和商业街上的邻居们聊天,老朱打听到附近一家社区幼儿园接收无本市户口的小孩入园,条件是要一次性缴纳三年共1.5万元的赞助费。老朱去园里打听时,小班30个名额只剩下三个空缺。他和老伴来不及犹豫,赶紧为孙女办了入园手续。

如今,孙女已经读中班了。老朱觉得,每个月700元学费虽然有点贵,但幼儿园条件好,离家近,而且孙女已经断断续续地耽误一年时间了,能安稳上幼儿园比什么都重要。

“小孙女上学记”让老朱感慨一番:“虽然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化生活,但一家老小还是农村户口,孩子上学问题可咋办?”

老朱说,老家吉林省通化市乡下的20亩地已经租给别人耕种,3间土房也闲置许久了,全家人都没打算再回村里。但想在城里扎根,又谈何容易!儿子来城里7年了,户口还没着落,孙女的户口也在老家。他们一家就像是城乡中的夹心人,在哪边都没了立足之地。

明年9月,小孙女就该上小学了,学校还一直没有着落,这是老朱目前最焦心的事情。

“我们特别想融入城市,希望政策能给我们这些常住居民一些支持,让孩子能在城里上得了学,将来能真正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看着在水果店前独自玩耍的孙女,老朱满眼期盼。

点评:城里的日子看起来很美。但城市往往只欢迎农民进城务工,而不欢迎他们落户生根。他们撇家舍业地进了城,却离真正的城里人还很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除了解决好进城人员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还要打破城乡户籍制度藩篱,为常住居民提供同城待遇。

城里工作机会多,可病了老了谁管?

有大把的活儿干,工资收入也高,自己为城市建设出了力,但看病和养老依旧没有保障。

――合同工 孙力军

孙力军的老家在山西一个边远山村。沿着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翻越一个山头,就能看见他和乡亲们的住宅――在黄土高坡上错落分布的窑洞。

中学毕业后,孙力军同父母一起,在十多亩田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他想去省城闯荡试试看。

在太原,他从小餐馆最基层的洗碗工做起,后来又从事过收银员、装配工、家电维修工,直到去年夏天经老乡小叶介绍,成为一家大型装修公司的装修工人。今年装修活儿多,平均每个月能多挣300多元。

“城里机会就是多啊,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和在村里种地比起来,现在的工资要高出务农收入好几倍。”说起自己在城里的打拼,孙力军感觉虽然辛苦,但日子过得还不错。

孙力军注意到,自己和老乡小叶的员工证和老员工们的不一样。打听后得知,原来自己不算公司的正式员工,只是临时签订的合同工,工资照常发,但医疗、养老等,公司概不负责缴纳。“干了不少工作,都没给缴纳过五险一金,再说我平时身体健健康康的,有个小病小痛忍忍就过去了,所以一直没有在意这些。”

去年12月,孙力军犯了牙疼,吃了几天消炎药仍不见效。因为没有医疗保险,他压根不敢去市里的医院打听。“感觉小诊所价格也不便宜,只能忍着。”孙力军告诉记者,他忍着牙疼工作了1个多月,过年回家时才去县城里拔了牙。

这场小病让孙力军感受到了自己和城市的隔阂。万一将来哪天生场大病,估计这些年打工攒下的钱都不够支付医疗费用。不仅是看病没有保障,自己和公司的老员工们干着同样的工作,他们年老退休后有养老金做保障,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有时候,走在省城平坦宽敞的大街上,他一想到自己为城市建设出了力,就感觉美滋滋的,但转念想到看病和养老问题,又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相比在老家种地,我更乐意在城里打工。”但干了这么多年,孙力军没有太多“家”的感觉。“现在讲推进城镇化,能不能给我们这些生活在城里的外来人口多一些社会保障?起码让我能看得起病。”孙力军说。

点评:城市为外来人员提供工作岗位,他们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但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外来人口的发展往往落后于城市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不仅在于为城市发展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同工同酬、社保缴纳等社会保障方面有所改善,让城镇化中的外来人员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