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使其树立积极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外,从学生的角度看,缺乏文化底蕴是导致其阅读与理解低效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升自身素养,开发丰富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品位。

一、开发教材资源,渗透人文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是组织教学活动的蓝本。若要不失时机地实施人文教育,教师就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与人文因素,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适当延伸拓展,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而获得提升。

首先,要领悟汉字的文化底蕴。汉字不单单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更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从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在识字与写字中感悟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比如在识字学习中,了解汉字的表形、表意、表情等;在写字教学中,带领学生欣赏名人的墨迹与书帖,渗透“人以德为重,书以人为贵”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发掘并引导学生感受素材中的人文情趣。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将学生引入文本的意境、作者的内心深处,了解文章作者的价值取向,提升人文情怀与审美追求。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通过介绍白求恩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开展诵读与解读文本活动,欣赏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感悟白求恩的高贵品质与崇高精神境界,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提升个人修养。

二、强化体验反思,提升人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但教师不能独霸讲坛,不能拘泥于预设,要用开放的态度来看待整个教学过程,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创造性思维,调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灵活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对话与反思,让学生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人文精神与优良品质移植到自己身上。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情感,营造和谐、平等、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品读、质疑询问、交流讨论,结合语言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与文化,在比较与碰撞中感悟,生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如在教学《多些宽容》时,设计以“宽容”为主题的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其他有关“宽容”的文章,谈谈自己所理解的“宽容”。于是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宽容是大将风度,倘若周瑜与诸葛亮联手,又怎会被气得吐血而亡;有的说宽容是种责任,《悲惨世界》里的主角冉・阿让,为让几个孩子不被饿死而去偷面包,体现了一种责任。这时教师提问:“那么为了亲人的幸福我们是否就能触犯法律?”其他学生补充道:“冉・阿让是名诚实善良的工人, 但某年冬天他失业了。为了挨饿的外甥们,他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5年苦役。后来,得到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的恩惠,他开始洗心革面,走上了正路。”这样,通过对比阅读、个性化解读、交流引导,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

三、提升教师的素养,熏陶人文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格与品行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情感、人文精神等,需要经过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学生才能发掘并受到启迪,得到文化与情感熏陶,再内化并建构自己的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要以渊博的知识、充满魅力的人格、富有情感的语言等,影响学生,感染与熏陶学生,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要提升知识与语言素养。对语文教师而言,单单具备语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涉猎其他学科内容,并能根据教学需求灵活地穿插运用。这样,教学语言就不会呆板空洞,教学方式不再僵硬死板,而是富有魅力,准确规范而不失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这样更能吸引学生,引发其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爱学习,爱读书,主动品味,在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其次,培养情感与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对待教学与学生,用饱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矫正行为,提高人文素养。如在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教师将古今中外典例、生活实例、名言名句等信手拈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思考,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与思维火花,使其能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与世界,在对话、体验、思考中情感得以升华,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的同时,也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结合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各项体验及反思活动,巧妙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受到人文滋养,提升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