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找耕地质量安全的密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耕地质量安全的密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加快推进土壤改良修复工程。”近几年,每到一个省份,万连步就会这样呼吁――作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深知我国耕地地力下降已经逼近安全底线。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地力贡献率为52%,比欧美国家低了约20个百分点。”万连步说。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起国家重视。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

作为国家划定的粮食自给自足产区,重庆如何确保耕地质量?

密码一:扭转耕地酸化之殇

――通过施用石灰、调节肥料比例、土地整治等技术,改良耕地的化学元素分布,恢复耕地化学酸碱均衡。

近些年,重庆市农技总站专家李伟和同事年年都往璧山区跑。

他们正帮助当地农户对抗一个“劲敌”。

2014年12月底,璧山区农技中心对全区蔬菜基地土壤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期间,一些蔬菜种植户向调查队员诉苦:“土地像中了邪――无论种什么都没收成!”

将采集的332个样本拿回农技中心一分析,“邪”找到了――土壤样本平均PH值仅为5.3,呈酸性。

“土地酸化已成为农作物低产甚至绝收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技人员感叹。

不仅仅是璧山――农业部指出,土壤酸化是西南地区耕地质量下降的一大主因。

“酸”从何来?

“西南地区丰沛雨水的洗融、化肥农药滥用……都会导致耕地酸化。”有农业专家指出。

酸化之势迅猛,重庆如何扭转?

李伟和同事们的璧山之行,就是为此而来。

2013年2月22日,璧山县(现璧山区)河边镇同心村葡萄基地。

密布的葡萄架下,李伟和同事们来回奔走,调研当地农户用肥情况。

完成调研后,李伟给当地农户支了一招:“采样显示,基地土壤磷含量过大。因此,大家追肥时可以氮、磷、钾分别施用,控制磷肥用量,避免浪费和污染。”

农户们点头称是。

此次调研,仅仅是璧山“葡萄种植基地酸化土壤改良试验”的一个环节。

而这场旷日持久的试验,又仅是重庆对抗土地酸化的战役之一。

早在2012年,重庆就根据农业部要求,开辟了潼南、璧山两个试验场,同时开展酸化土壤改良项目,通过用肥调节和土质改良,寻找破解土地酸化的良策。

历经三年不懈尝试,试验取得突破――试验区土壤PH值普遍上升的地块占到了样本总量的56.9%;蔬菜增产达8%―15%,粮食作物增产10%―20%。

密码二:平衡耕地生态之基

――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恢复土壤生态平衡,培育肥力。

2012年12月3日,大足区中敖镇三桥村。

拎着水桶,陈昌华大步迈进水田。

他左手提桶,右手频频挥舞――一些淡黄色粉末被洒进水田。

对陈昌华和乡亲们来说,这些名曰“腐秆剂”的粉末很神奇――它既不是除草剂,也不是肥料,却能帮助耕地恢复“生态平衡”。

“健康的土壤就是一个稳定的、有恢复能力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及可以维持内部养分循环的整体。”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说,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就是衡量土壤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近十年来,耕地有机质含量却连年下降。

“为快速提高肥力,大部分农户放弃了传统农家肥,打破了耕地土壤肥力的自然恢复过程,导致有机养分大量损失,耕地肥力下降甚至板结。”有学者如是评价。

如何让土壤生态重归平衡?

陈昌华手里的腐秆剂就是一条破解之道。

“今年,区农业部门免费给全区农民提供了腐秆剂――它可以帮助秸秆腐熟还田,这样就能提高耕地肥力,少用化肥。”陈昌华说。

何谓“秸秆腐熟还田”?

即通过秸秆自然腐败,分解出其间富含的有机质,使其回归耕地土壤,保持耕地肥力。

可是,仅凭微生物自然分解,秸秆需要3―5个月才能腐熟――这样的利用周期,会影响下一茬耕作。

如此难题怎么破解?腐秆剂登场了。

“秸秆腐熟剂可以加快秸秆的腐熟速率,加快土壤对有机质的吸收。”农技人员介绍说。

近年来,重庆大力推广稻草、玉米、油菜等秸秆还田腐熟技术,以及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等技术,让土壤生态重归平衡。

密码三:蓄积耕地增产之力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高标准农田等工程,改良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地理环境,恢复和提高耕地基本生产能力。

梁平县,因当地土地平缓宜耕,素有“坝子”之称。

可就算是“坝子”,却也饱受水土流失之扰。

2013年以前,梁平县仁贤镇方福村有一大块坡地,面积达1100多亩。

以前,这块地让村民游代玉很闹心。

“土薄得很――一下雨,土就被水往坡下冲;碰到干旱,庄稼就会减产甚至绝收。”游代玉说。

“梁平坝子”尚如此闹心,其他山地密布的区县更是如此。

地势崎岖,耕作地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劣势的地理环境,拉低了重庆的耕地生产能力。

“先天”不足,“后天”如何“进补”?

2013年底,方福村的乡亲们不再为坡地闹心。

“县政府派来工程队,把坡地改为了梯田,还修齐了排水沟、蓄水池和人行便道――现在,‘闹心地’成了高产田!”游代玉笑了。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出台后,梁平县借力而上,在全县发动了“重塑”坡耕地、低产田的战役――2013年,实施了4个总面积达1.19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2014年,又有20多个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国土和农业部门批准。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治理坡耕地,将低产田‘重塑’为高标准农田,既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又能优化生态环境。”梁平县国土房管局一位干部说。

这就是重庆破解耕地“先天不足”的密码――借助高标准农田、国土整治等工程项目“重塑”耕地,让“闹心地”变成“开心农场”。

密码四:完善耕地质量调节之制

――通过健全耕地日常运行管护制度,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即时控污、即时修复。

2013年7月的一天,九龙坡区金凤镇虎峰村。

区农技站研究员向华辉正在调研。

一块菜地旁,蔬菜种植大户范明很远就瞧见了他。

“向老师,感谢你哟!”范明冲上去,拉住向华辉的手说。

以前,范明的地“不给力”――无论种什么,产量都不高。

无奈之下,范明找到向华辉。

“我帮你测测土。”向华辉说。

一测,原来是钾和钙不足。

于是,向华辉对症下药:“试用缓控释肥料做底肥。”

第二年,范明的蔬菜基地增产15%。

九龙坡区是重庆青叶蔬菜供给基地。长期以来,农户一味“用猛肥”,导致土壤化肥沉积严重,不但降低了生产能力,还埋下了农药污染的隐忧。

这也是萦绕全国耕地质量的一个“梦魇”――全国耕地土壤化学点位超标率达到19.4%,其成分主要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催生了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

如何为耕地“去污”?

“控制化肥农药投入数量,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何才文说。

耕地面积如此辽阔,农业部门又如何调节?

九龙坡区的回答是:完善耕地质量的动态调控制度――将全区耕地以地力高低划为六个等级,制订有针对性的施肥用药计划,让农户按图索骥。

至此,一个“缺啥补啥、全程调节”的耕地动态调控制度,开始在九龙坡区运行。

而在全市,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为基础的动态调控制度也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