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无人机新闻:新闻航拍新纪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人机新闻:新闻航拍新纪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人机新闻新闻航拍新纪元》一文对无人机新闻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探析,并对无人机新闻在政策规范和行业规范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2016年新闻学学科综述》阐述了新闻学科研究既要关注学术研究,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实际,推动新闻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以融合为翅膀实现转型腾飞》认为,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已经从传播、渠道层面过渡到产业链及整个价值链,传统媒体进入了救亡图存的关键期。

【内容提要】无人机新闻突破了传统新闻采访的地域限制,并以出色的时效性和全新的视觉体验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宠儿,然而,当前无人机新闻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规范问题已成为阻碍无人机新闻进一步发展的难题。本文对无人机新闻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探析,并对无人机新闻在政策规范和行业规范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无人机新闻 新闻新景观 安全伦理 行业规范

2012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了无人机新闻学课程,积极开展无人机新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无人机新闻进入大众视野。2015年年初,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十余家知名新闻机构先后表示将利用无人机采集新闻素材①。由此,无人机新闻引起了各国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无人机新闻的发展紧随世界潮流。2015年6月15日,新华网宣布国内首个无人机新闻项目――“新闻无人机编队”成立,以此进行全天候、多地形、全媒体的新闻航拍工作,生产高附加值的独家全媒体资讯产品。同年6月末,搜狐新闻无人机频道在搜狐网和搜狐新闻客户端同步上,我国门户网站第一个无人机频道成立。此后,《深圳晚报》等多家媒体也相继组建了自己的无人机新闻采访团队。

无人机新闻自诞生以来,在新闻实践中表现出巨大潜力。当前,利用无人机采集新闻素材,已经成为主流媒体采集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随着无人机新闻技术的逐步成熟,新闻航拍的新纪元已经开启。

一、新技术带来新景观

无人机新闻,从本质上讲即为一种以无人机航拍技术为依托的新闻素材采集方式,无疑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近年来,无人机航拍技术逐步成熟,轻小型无人机以其机动灵活、分辨率高、成本低廉等优势,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其特有的优势为新闻生产带来新的景观。

(一)方便:到达一切地域

传统的手持拍摄设备受拍摄者位置限制,新闻记者无法采集到难以到达地域的新闻图像。无人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无人机可以轻易穿越地形障碍,在操作者的控制下完成低空拍摄工作,灵活性高。无人机极大地拓展了新闻记者的视野,让新闻采访免受地形限制。

无人机新闻的最大优势在于无人机可进入不适宜人类进入的区域搜集新闻素材。近年来,无人机在灾难新闻报道领域发挥出巨大作用,在国内外的新闻中经常出现由无人机拍摄的灾难事故现场画面。在2015年发生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新京报》记者陈杰利用无人机对爆炸现场进行高空拍摄,传回了珍贵的事故现场图片。该组图片随即被各大新闻媒体广泛转载,表现出极高的新闻价值。

(二)快捷:保证新闻时效

无人机产品体积小,便于携带,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新闻记者可携带无人机设备利用多种交通工具火速赶往现场。相比于传统的新闻航拍活动,无人机新闻免去了载人直升机航拍的复杂审批流程和技术要求,新闻记者可利用无人机快捷地到达事发现场上空进行拍摄,将转瞬即逝的新闻现场记录下来,提高新闻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无人机新闻的时效性还体现在新闻素材的实时传递上。传统的载人航拍大都使用大型摄像机和录像带完成拍摄,采集到的新闻素材需在专业设备上进行编辑。而无人机受机身重量限制,使用轻便的存储卡记录信息,这就方便了新闻记者对新闻素材的整理与加工工作。只需一台笔记本电脑,新闻记者就可利用网络完成新闻的实时,极大地提升了新闻采编效率。

不仅如此,无人机开发商更是推出了相应的手机应用程序,无人机的使用者可通过手机实时共享视频画面,并控制无人机完成拍摄工作,所得的新闻素材可直接经手机处理并,这就进一步提升了无人机新闻的传播时效性。

(三)震撼:全新视觉体验

传媒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读图时代”,图片资讯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力军。传统的新闻摄影受拍摄者位置限制,以水平视角为主,景别多为中近景,讲求突出细节,通过细节反映人物情感与拍摄者思想。而无人机新闻作为一种航拍技术,拍摄的新闻图片大量使用俯视视角,这种俯拍视角受制于无人机的机械属性,与记者的情感好恶或寓意无关。②

无人机从高空拍摄新闻图片,场景信息丰富,可清晰地将被摄主体所处环境交代给受众,尤其适合报道大型活动、灾害事件等“大场面”新闻。另外,无人机的俯视视角配合以大景深的镜头设计,可突出新闻图片的纵深感,层次分明、效果震撼,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2015年十一黄金周时,北京部分高速路收费站拥堵超过3小时,记者利用无人机从高空俯拍高速收费站,宽广的公路被密密麻麻的机动车占据,壮观的堵车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如图)。该图片一经便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还入选了路透社评选的2015年度全球30张最佳航拍图。

二、安全与伦理问题突出

技术具有两面性,无人机新闻的出现虽然拓宽了新闻的采集渠道,但与此同时也相应地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当前无人机新闻尚处于发展阶段,其问题主要集中在无人机使用的安全性与规范性上。

(一)安全问题

虽然目前无人机在飞行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但由于对无人机的操作和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所以无人机新闻背后的安全隐患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无人机新闻的安全性问题,一方面来自于对飞行规定的忽视。无人机作为一种高机动性的遥控装置,稍有操作不当便容易发生危险。2014年7月,美国两名男子在纽约市禁飞区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差点撞上飞行的直升机,二人被警方。2015年11月,BBC消息称,英国一名18个月大的男婴被失控的无人机击中右眼,需接受多次手术。2016年5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东跑道附近的龙泉柏阖寺上空有无人机活动,导致机场东跑道被迫停航关闭80分钟,造成55个航班延误,严重扰乱了机场的飞行秩序。

另一方面,位于事故现场的无人机存在干扰救援的隐患。无人机新闻航拍技术现已大量应用于灾难新闻的报道,事故现场的无人机在传递新闻画面的同时也构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2015年7月,美国15号洲际高速公路上发生汽车着火事件,消防员虽及时赶到现场却难以施救,原因是着火区域上方盘旋的几架无人机严重干扰了消防直升机的灭火作业。该事件对灾难新闻中无人机的使用具有重要警示意义,无人机干扰救援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二)伦理道德问题

“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指出现代媒介技术延伸了人体的机能,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就无人机新闻而言,利用无人机到达人类平时无法企及的地方采集图片与视频素材的活动,是人类将视觉机能进行了延伸。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尤其对新兴技术来说,由于行业内部缺少相关规范,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无人机新闻对伦理道德的挑战主要集中在隐私权保护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无良媒体借助无人机小巧灵活的特点窥探他人隐私,大肆发掘“黄色新闻”,并从中获利。2010年,美国女星帕丽斯・希尔顿在法国某私人海滩被“狗仔队”用无人机拍到不雅图像。2015年7月,据英《每日邮报》报道,英国著名的斯塔兰海滩上常有无人机飞过,对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的人群进行偷拍。类似的情况遍布全球,我国很多明星也都表示有过被无人机偷拍的经历,频繁发生的侵权事件将无人机新闻推到了伦理道德的风口浪尖。

此外,除了侵害他人隐私权的问题,无人机新闻的滥用还会对某些特殊行业的行业机密构成威胁。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法国队的封闭训练遭到了无人机的侦察,法国队主教练德尚无奈停止了训练,并向媒体抱怨了此次事件,且表示已经向国际足联进行了投诉③。无人机新闻采访与公民权益保护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三、亟待健全规范

面对日益提升的无人机使用率,我国民航局于2013年颁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对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飞行器载重、操作半径、禁飞区等要素作了明确规定,并要求无人机操作者应经过专业培训,在学习完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关法规后“持证上岗”。2015年,民航局《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开展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通用航空企业在组织实施无人机飞行活动前,应按照相关规定,履行飞行计划申报程序,获准后方可开展飞行活动”。这意味着新闻媒体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前也要向相关部门提出申报,获准后方可开展飞行活动。

从政策角度讲,我国民航局对无人机拍摄的规范细则已经基本到位,当前的政策空白主要集中在对无人机拍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上。目前我国无人机航拍处于“有条例,无人管”的状态,许多私人航拍机构在没有得到资格认证的情况下进行无人机航拍,违背了相关条例却未受到惩罚。针对这一情况,有关部门应早日完善无人机的管理细节,填补法律空白,建立并明确相关责任机构,颁布相应的处罚条例,严厉打击“黑飞”群体。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仅依靠民航局颁布的条例来规范无人机新闻采访是不够的。新闻行业具有特殊性,新闻时效转瞬即逝,新闻媒体不可能将有限的采访时间浪费在报备工作上,这就要求新闻行业早日出台行业内一致认可的规范标准,对无人机的使用进行提前规范,结合新闻行业自身特点,对无人机新闻的报道细则、操作流程、责任认定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以此克服重重问题,发挥无人机新闻报道优势。

建立健全新闻行业无人机使用规范,应着重注意三点:其一,要强化新闻人的责任意识。在人机关系中,人处于主体地位,无人机新闻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使用者的问题,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将事故责任细化到个人,提高无人机使用者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源上克服无人机新闻的负面影响。其二,要严肃对待安全问题。安全性原则是新闻采访的最高准则,新闻记者在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采访时,要严格按照民航局规定进行操作,避开人员密集、信号干扰强烈的区域,切不可为采集新闻素材而威胁他人生命安全。其三,要明确无人机新闻的适用范围。新闻媒体应自觉提高隐私权保护意识,对无人机新闻的选题进行合理评估,切不可利用无人机窥探他人隐私与机密。

注释:

①赵楠. 无人机在新闻采访应用中的分析[DB\OL]. 全球无人机网http://www.81uav.

cn/uav-news/201603/1013945.

html,2016-3-10.

②龙鸿祥. 无人机新闻的特点与面临的困境[J]. 青年记者,2015(5).

③陈怡. 媒体无人机:新闻采集的未来标配[J]. 军事记者,2014(11).

作者简介:宫承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凡,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