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女生不良行为矫正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行为矫正又称行为改变或行为治疗,是人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一种技术,本文以学校矫正为视角,根据研究者的教学经验,选取中职学校女学生不良行为表现的典型实际案例,分析其产生的背景与原因,结合心理学的行为矫正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中职学校女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有效对策,从而促进中职学校女学生良好行为修养的养成。
今天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是明天的职业劳动者。他们的行为表现好坏、个人素质高低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建设发展息息相关,而对于中职学校的女学生来说,她们不仅是未来的女性职业劳动者,还将是未来的妻子、母亲,担负家庭的重要责任,她们的行为习惯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生涯,关乎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还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意义重大。学校作为中职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如何更有效地矫正女学生的不良行为已经成为影响一所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完善德育教育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大学术会议或者核心期刊针对中职院校学生不良行为或者学生不良行为相关方面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文章分析了几种常见的中职学校女学生不良行为表现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职学校女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几点策略。
一、对不良的认知、信念或思维模式进行调整和重建
案例:
刘同学,女,大连女子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学习行为正常。不良行为表现为说脏话或者言语中带有对他人的轻蔑与讽刺,与父母沟通少,常顶撞父母,逆反心理严重,不服从老师管理,不尊敬师长,严重影响班级的班风建设和其个人成长。对刘同学的这种表现,家长甚感头疼,但教育方法粗暴,急躁,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1.不良行为的归因分析
1.1内部因素
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活跃,但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客观,比较偏激;
青春期的女生情绪波动大,有时抑制不住狂躁而导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缺少克服困难的毅力,产生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
1.2外部因素
父母离异,母亲性格急躁,疏于教育,母女间缺乏沟通;受社会
不良风气影响,对事物的认知偏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过度实施惩罚,对女学生造成打击,失去对学生的信任而放弃对其不良行为的矫正。
2.不良行为矫正过程及结果
针对学生的表现,以及中职学校女学生缺乏自信的特点,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对周围同学的调查,确定矫正目标为消除学生的不良认知。首先,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注意对女儿的沟通方法和情绪,配合老师解决问题。其次,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看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真实想法。然后,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认知体系,引导学生逐步消除不良认知。最后,通过老师、家长和周围同学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不良行为因认知的改变而改善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学生将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习惯统一起来,树立成为有良好行为修养女生的信心。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学生明确了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平日的言语优雅了许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积极有主动性,与同学相处和睦。
3.理论分析
这是一例用行为矫正技术对中职学校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取得成功的个案。案例采取的对策运用了美国医学家贝克提出的“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行为塑造法。心理学认为影响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认知过程的障碍。行为塑造法就是在建立一个新的行为时,可以从起点开始对与该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反应逐个进行强化,连续强化这些不断接近新行为的一系列反应,一直到该新行为建立为止,起到对不良的认知、信念或思维模式进行调整和重建的作用。案例中,教师以教育经验为基础,结合心理学的行为塑造法,不断强化正确的认知,直到学生建立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帮助学生矫正了不良行为。
二、对不良的行为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不同角色
案例:
杨同学,女,大连女子职业中专文秘专业一年级学生。经常感情用事,对待朋友讲义气。不良行为表现为厌学,在校期间比较散漫,有时不遵守校规校纪,对学校的管理有抵触情绪,穿着打扮特立独行,有轻微的同性恋倾向,一提及家长情绪就有些失控。家长对此非常无奈,但没有选择与孩子多沟通,总是选择迁就孩子的想法。
1.不良行为的归因分析
1.1内部因素
中考失败后一直没有走出心理阴影,对待学习缺少动力,对个人
发展问题选择逃避;以自我为中心,但做事缺乏自制力;正处在生理的第二反抗期,无法平衡外界束缚于自身独立的矛盾,向往男孩子的自由,内心敏感,情绪不稳定。
1.2外部因素
家庭经济条件及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家长几乎不管理她的日常生活,缺乏有效沟通;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沾染同性恋不良思想;教师只抓学习成绩,不关注其内心矛盾,阻碍了其渴望被理解和交流的心声。
2.不良行为矫正过程及结果
针对学生的表现,以及中职学校女学生大多处于第二反抗期的生理特点,通过对女学生问题的观察和总结,确定矫正目标为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改变不良行为。首先,建议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对女儿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劝阻,多与孩子沟通,配合老师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和学生对不良行为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从旁观者、被动者、受害者等角度考虑问题,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敏感、紧张的心理。然后,给予学生信任,让学生在班级尝试各种角色的扮演,(如,做一周生活委员,体验遵守校规校纪的理性学习生活;做一周班长,学习平衡自我约束与自我发展的心理和行为)以指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预演未来生活,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矛盾,养成新的良好行为习惯。最后,同样通过老师、家长和周围同学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变化,从而使其向着女特征发展。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学生已经融入集体生活,平日能够遵守校纪校规,发掘自身优点,在语文学科成绩突出,同性恋倾向逐渐消退,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3.理论分析
本案例采取的对策运用了心理学行为矫正理论中的社会技能训练法。社会技能训练是采用“角色扮演”的训练技术来达到增强个体社会适应性与技能的目的。在此,角色扮演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重复,又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演,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可以改变不适应性的不良行为,增强技能。案例中,教师以教育经验为基础,结合心理学的社会技能训练法,不断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与角色扮演,在实践中消除内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矛盾,直到学生产生了适应性的新行为,从而帮助学生矫正了不良行为。尤其针对同性恋心理倾向,这是一例成功的案例。
三、结论及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女生在校园内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其成因复杂,主要受个体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生理特征影响,在个体矛盾激化时演变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偏差。以学校矫正为视角的中职学校女学生不良行为矫正,可以通过心理学行为矫正技术的运用,达到良好效果。主要方法有行为塑造法、社会技能训练法等。在具体实施不良行为矫正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根据中职学校女学生的个体特征、行为表现特征、环境影响等外在因素探究其内在因素与行为动机,以便对症矫正,有效改善不良行为。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合理运用行为矫正技术
心理学将行为矫正具体划分为十二种技术方法。十二种行为矫正
技术又分为针对积极行为、消极行为以及综合技术三大部分。对于中职学校女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客观分析其形成因素,找到女生内心渴望与外界环境的矛盾所在,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合个案的行为矫正技术,不盲目套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可运用多种行为矫正策略来帮助形成或改变女生的行为,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及时制止不良的行为。
2.掌握分寸
在对女生进行行为矫正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青春期女生的生理
和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应该同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并制定合理的矫正目标。目标要求过高则容易让女生丧失改进的动力和信心;改进目标太低则失去或降低了行为改变的意义。教师始终坚持与学生真诚相待,共同努力,既不断激发女生自我改变的主动性,又注意引导学生接触正确的认知,创建新的积极行为。
3.找准切入点
对女生复杂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能否找准切入点往往成为决定成
败的关键。教师应十分注意选择实施矫正的时机,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对学生改进行为作出及时而又富有激励性的强化,促进女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4.制定反馈与长效机制
中职学校女生的不良行为多数是长时间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影响
或者长时间积存矛盾所导致。因此,对其不良行为的矫正也是一个科学性的、漫长的过程。行为矫正初期就制定阶段反馈与长效机制,为实施不良行为矫正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伍新春,胡佩诚. 行为矫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昝飞.行为矫正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3].温培玲.不良学生教育干预成功案例分析.宣武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