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东北方言的成因

1.浓厚的乡土气息。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有趣,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东北自然气候寒冷,地理条件差,人际关系相对简单,锻造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声说话,直来直去,在人们眼中,有些傻大黑粗。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2.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3.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和正字误读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 “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 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5.方言中约定俗成的词语。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 “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

二、东北方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

1.饮食文化。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一些农村,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拿,比较方便。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馔也带点“洋味”。大酱应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东北的农家多数有自制的大酱。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负责的,在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的保管方法。

2.服饰文化。东北的服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B”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B”,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语言。}B鞋里要絮}B草(也作乌拉草),}B鞋即由}B草得名。东北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B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者儿”与“褶儿”谐音,以}B鞋头的面褶多故。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B”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3.建筑文化。东北的建筑风格尤为独特,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东北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4.用具文化。工具的使用和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人类的历史也必将在工具发明的鼎盛时代辉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很骄傲。这块土地不仅给予了我生命,还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儿时的“悠车”、“爬犁”――伴随着我的成长,那段美好的时光,永远的珍藏在我的心间。

三、东北方言的魅力

1.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近年来,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媒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

3.东北方言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听得懂。在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4.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拓宽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的双重回报。

5.东北方言不讲平仄,语调中缺少抑扬顿挫,起伏变化不大,这也与东北人不拘小节、淡然处世的性格有关。体现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也不失为独特魅力。

6.难忘的方言:嘎哈(干啥)卡了(摔了)、唠嗑、(聊天)埋汰(脏)、得瑟(不老实,招人烦)钢钢的、(非常),抓瞎(白搭了),稀罕(喜欢),备不住(有可能),刺挠(痒)等等。现在,东北方言逐渐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占有一席之地。而今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将东北方言保持原汁原味,注入时代元素,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黑土地、雅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