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传播,侵入我们生活的“客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传播,侵入我们生活的“客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播不仅是我们生活中防不胜防的“入侵”者,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主动拥抱的“客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微传播的“细雨”,移动通信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改变着媒体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周宪教授在其《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一文中,描述了他几个月前访问腾讯公司深圳总部时,感受到微传播“令人震惊”的情形,“在那座摩天大楼式的总部二楼,有两块巨大的LED显示屏,向来访者叙说着腾讯正在如何改变世界。一个显示屏上正显示当时有3.8亿微信用户在线,星星点点不停地在五大洲闪烁;另一个显示屏上显示的是当时有1.2亿QQ用户在线,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世界不同地方”。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首次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微博、微信等成为使用人数最多、传播力最强的新媒体形态。

现实生活中,微信、微博不仅成为人们须臾不离的获取信息、监视环境、交流情感、沟通意见、分享新知的信息工具,同时也是人们出行参考、购物支付、金融理财、休闲娱乐、工作协调、生产调度、产品营销、举报投诉、参政议政、教学授课等方面的伴侣。有的高校老师,甚至将微博、微信作为学生上课考勤签到的工具。微传播几乎“入侵”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仅如此,微传播还是当前用户使用黏度极高的生活工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7月份的调查数据显示,31.4%的微博用户会每天使用微博,其中,新浪微博用户每天登录微博的比例是40.7%,另有近25%的用户每周会登录微博2次以上。从每次的使用时长来看,34.4%的用户每次使用时长在11~30分钟之间,另有24%的用户每次使用时长在半小时以上。31.4%的用户每天都使用微信,有24.9%的用户每周使用两次以上。

微博、微信每日推送的信息量,也能从一个侧面验证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与微传播的“亲密关系”。人民网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所引用的来自政府网络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微信日均发送信息高达160亿条,QQ日均发送信息60亿条,手机客户端日均启动20亿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日均发帖2.3亿条。

一些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也把微传播作为沟通民意、政务公开、办事服务、网络问政以及公益慈善、品牌和形象塑造等的工具。政务微传播的运用,拉近了政府机构与公众的距离,为沟通民情民意和做好便民服务工作开通了新的渠道。

微传播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在不断改变着媒体生态。传统媒体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逐渐被以微传播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体所侵占。据《2014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体规模达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移动互联网对传媒产业的增长贡献率达到30.3%。这种“入侵”,必然使得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和传统媒体人的从业生态更加艰难。

微传播在不断“入侵”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革新,甚至颠覆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传统媒体依靠自身记者编辑为主体的传统生产方式,依靠发行和推介为主要手段的信息产品营销方式,已经被微传播全新的依靠用户自助生产、自助分享的“众筹”式信息生产和交流方式所取代。不仅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时效性和传播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从社会发展来看,微传播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更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信息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而是对于传统信息生产模式的信息来源单一化、同质化和普通民众话语权缺失的突破。微传播的出现,使得广大“草根”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的进步。

微传播不仅契合了人们快节奏生活中空闲时间零散、微细的需求,也迎合了人们获取信息便利、快捷和省时、省力的心理需求。微传播同样满足了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愿望,不断提高对于信息多样化和政治透明化的需求。从这些意义来看,微传播不仅是我们生活中防不胜防的“入侵”者,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主动拥抱的“客人”。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