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动机的角度看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动机的角度看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英语学习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需要思维的参与,还有身体、心理以及情感的共同参与。爱因斯坦和高尔基都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而学习动机的强度直接影响学习兴趣的多寡。据有关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兴趣的丧失导致了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英语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表现在成绩上,也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对待教师的态度上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以及维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学习英语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就曾把学习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孔子在他的教育言论中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立志、学、思、习、行等阶段。后来孔子的学习过程阶段说在《中庸》一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学习过程进一步细划分为七个阶段,那就是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孔子关于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的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立志就是激发学习动机,位于学习过程之首,可见其重要性。而学习动机的强度直接影响学习兴趣的多寡。爱因斯坦和高尔基都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以及维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学习英语的前提和保证。以下是笔者的一点理解和体会。

一、学习动机

什么是动机?正如汽车的行驶需要发动机一样,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动机的作用。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动力。它有以下几个主要作用:1、引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提高唤醒水平,集中注意力,从而引起个体产生某种行为。2、指向功能。动机使有机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目标,朝着预定的方向有选择地进行某些活动。3、维持和调节功能。动机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对个体行为的强度、方向和时间予以调节。而这些,都是学习过程必需的因素。动机通常与身体的生理需要、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因此,若要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教师必需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需要。由于动机受内在条件(需要――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大脑中的反应)和外在条件(诱因――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两个因素影响,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机变化,以及时进行指导或强化。

动机如何辨别?经中外有关研究学者共同验证和归纳,学习的主要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这三者共同组成了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是一种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主要源于人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后天教育的培养和强化;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如竞赛获奖、教师的表扬、同伴或家长的称赞等;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如学生被任命为班长、组长、来自家长的信任等。2.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由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和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两种。内外部学习动机的分类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内部动机,认为的影响和强化其外部动机,病力争是这种外部动机转变成内部动机。因此,来自教师的评价、鼓励和引导都有可能促使学生增加或者强化外部动机,以增强学习兴趣。3.根据动机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和具体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小的持续时间短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和互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的动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近景动机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远景动机的目标比较抽象和长远,但也需近景动机配合才能有效地起作用。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维系近景动机,发现货强化远景动机,将大大促进学习兴趣的形成。

根据调查,当前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主要有: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出国动机、学习情境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信息媒介动机。其中以成绩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和个人发展动机居多,也有多种动机混合的学生。根据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教师和年级对学习动机有显著影响。

二、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根据2011年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性质使得英语学习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具有包容性,因为通过语言,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可以得以了解,而由于语言的沟通性,使英语成为世界人民互相理解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以“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的课程理念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能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基础,并未他们积雪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为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并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人文素养。

兴趣总体上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根据兴趣的内容)、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兴趣点都有所不同,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因素之一,将极大地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高的学习成效。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培养更多的精神兴趣和间接兴趣,这样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更为有利。

三、利用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学科有其各自特点,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各不相同。就英语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可从动机的角度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具体如下:

1.从学生需要出发,在观念上引起重视。

要培养学习兴趣,就要加强对学科本身意义了解和认识。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目标动机理论”。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学科最终有什么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了需要才能树立动机,有了动机才能确立目标。一个人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行为时,这种学习行为才可迸发而成一种有利的学习动机。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一个专业技术过硬又具备良好外语素质的人材,将更有利于自己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竞争。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以便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事务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2.在体验中发现快乐,建构自我成就感。

一方面,要培养学习兴趣,就要真正的融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分享学习经验,带领学生体验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善于培养学生自我欣赏。对于自己某一个领域的学习和努力,对于自己的某一种聪明的方法,某一种进步,要欣赏。对自己的某一次好的课外活动,某一点创造,也要欣赏。教师要利用好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及时进行赞许和引导,也可利用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成就感,比如和学生一起做英语游戏、唱英文歌、看英文电影、组织英文演讲或者其他方面的竞赛活动等等。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加对学生兴趣培养的外部因素作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地干预、引导和强化。鉴于英语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英语课堂的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丰富材料的呈现方法。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通过采用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对话演示、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3).进行学习动机的迁移。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教师可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总之,学习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注定了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研究没有止境,而在众多的学习影响因素中,负责义务教育的初中学校教育担当着更多的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正确的进行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充分利用学习反馈,适时、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成兴趣培养,真正实现英语学科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明均.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张小红.中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J].成邰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3]孙永明.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4]皮亚杰《儿童智慧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12月初版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