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与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与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古至今,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与考试相关问题的讲解,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甚至直接带过,而且大部分学生也是只学习考试的重点难点,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内容,即人文精神。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无灵魂而残缺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简要介绍人文精神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人文精神;培养;途径

对学生的精神与人格进行培养是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使学生在行、意、情、知等方面得到综合自由的发展。同时培育人文精神对于文明社会的构建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培育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地理学科的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可以使学生的生存智慧得到启迪,反省自身的人生价值,促进其完整人生观的构建。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关切、维护、价值与尊严就是它的表现,能够塑造与肯定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且人文精神不只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还会对物质文明建设产生影响,也是各个地区、民族甚至国家文化构成内容的核心,是能够对其文明程度进行衡量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人文教育的水平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人文修养的水准。因此,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加以培养,可以提升其人性境界,并在文化滋养中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二、人文精神与地理课程的关系

(1)人文精神与地理课程内容的关系。地理学科的视角独特,具有丰富性与广泛性,向学生描绘的世界是完整的,包括技术、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个方面。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一个依据就是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体现出来,从而使地理教学的主题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选修与必修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两个部分,区域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属于必修部分,而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则是由选修部分表示的。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体系的主线,其重点是人类社会需解决的问题,如粮食、环境等,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得到全面体现。因此,人文精神约束的结果就是高中地理课程,它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素材。

(2)人文精神与地理课程目标的关系。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当代人文精神。其基础层次要求对地理基本的知识与原理初步掌握,即教育学生爱护地理环境;其发展层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技能,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对解决地理问题的手段与方法加以掌握,使其个体素质提高;最后是其实现层次,要求学生有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使其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三、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创造人文环境。创造能体现“以人为本”观念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领导和教师建立良好关系。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且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只有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而学生和教师建立关系的基础则是平等对话,使教师关怀学生与学生尊重教师都能得到体现,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学校的代表是领导,因此应以关爱学生成长、尊重教师工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基础。另外,地理教师应将自己在人文与地理方面的知识都加以丰富,与地理学科的发展及特点相适应,满足学生逐渐增长的知识需求。同时,教师应使自身修养提高,使自己的信念与人格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

(2)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学生和教师最多交流的地方就是课堂,因此无论任何学科,其人文教育的主阵地都应该是课堂,地理也不例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氛围等不同方面都应体现出人文教育。首先,教师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人,要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人文环境和谐而平等,体现在教学语言、情感与方式多个方面。其次,教学模式应符合人文精神的发展,改变传统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等,使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展现。最后,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人文气息。

(3)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实践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校外资源进行整合,并辅以实践教学,以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来培养人文精神,而不能采用传统、封闭、滞后的地理教学过程。平时教师应使学生与社会多接触,对地理和自然、社会的关系加以理解,自然而然地感受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可在学校组织一些环保活动,如“垃圾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电”与“节约用水”等,使学生具备环境道德意识。另外,可与区域资源相结合在校外进行人文教育,比如西安的千万富商戴俊为解救被劫女青年而牺牲,进而体现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些老一辈如乔冠华、胡乔木等为代表所体现出的“努力奋发,爱党爱国”的精神;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在延安会合所体现出的“艰苦奋斗,不畏苦难”的精神。这样,通过讲解不同地区所发生的事迹,进而让学生对该地区的人文精神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了解其地理环境情况,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文精神以及综合素养。

总之,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精神教育才是更重要的!但是培养人文精神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地理课程,教师需要掌握地理学科独有的特点,并与生活中的各种人文素材相结合,组织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好的性格与素养,为社会与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对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2]李振全.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13(4).

[3]刘卫林.高职高专院校选修课人文教育功能与价值定位[J].中国

成人教育,2010(2).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