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人合一”之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人合一”之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道本天道而来,须尊(遵)天道而行,“天人合一”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是人道对天道的彰显与实现,是人生的实践过程。实践性是“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内在统一的关键,具体体现为人道和天道在对天人之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照,对人的实践主体地位的强调,对人的实践方式之依据的规定,以及对人的实践过程的重视等方面,它们是内在一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主导下的实践活动主体,“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元论世界观、整体性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适度节俭的消费观等方面的理论内涵,正可助益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更进一步,从对形而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上升为重新或继续思考中国哲学形而上的“究天人之际”和“天人合一”,中国特色环境哲学有理由成为中国哲学当展的一种形式。一方面,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理论建构,应该充分挖掘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充分吸收中国哲学的理论滋养,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结出丰硕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现实关注,赋予了“究天人之际”“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以鲜活的时代精神,或可成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个路向,进而使中国特色环境哲学成为中国哲学当展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哲学;中国特色;建构

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至少鉴于如下两点考虑:其一,环境哲学兴起于最先遭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西方现代化国家,在理论特质上,它既有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的深刻体认和反思,亦有难以彻底摆脱自身文化基因和文化惯性的困扰和尴尬;其二,西方环境哲学对于我们来说属于西学东渐,属于他山之石,如要有效地解读和解决中国问题,必然存在着本土化、中国化的任务,因为解决中国问题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土壤,不能忽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中国元素或许正可解困环境哲学于西方语境,从而建构起中国特色的环境哲学。以中国传统文化观照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深厚的内力和无限的张力,对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应会大有助益。

一、“天人合一”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内在统一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存在,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意谓天道与人道相通、人道效法天道;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2则表明人类与大自然天然地“志趣相投”;而孟子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3更是直言天道不可违,人道须循天道而行。道家在天人关系上亦主张“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秦汉时期的天人感应说沿袭了“天人合一”思想,“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明,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m合”5。人是上天造就的,身体构造与天数相符,行为规范与天道不违。作为明确的哲学概念和哲学命题,“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的张载融合儒、释、道思想提出的,并且作了严谨、深入的阐释。

关于“天人合一”的“天”的含义,张载有明确的说明:“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6这里有两个层面的“天”,一个是客感客形的有形之天,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这是自然层面、物质层面的天;另一个是无感无形的本体之天,是超越层面的天。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虚气相即,内本外形,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在自然层面,人的生命起源、物质资源、生活实践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在超越层面,天道生生不息,宇宙万物本天道而生,循天道而成,物性也好,人性也罢,都只是天道的具化而已,人道来自天道,人道彰显天道,人道实现天道,这是“天人合一”的本义。也就是说,“天人合一”是道之相合、相融、统一,人道本天道而来,须尊(遵)天道而动。

“天人合一”思想之所以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理论内核,是因为环境哲学观照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作为一种状态能否实现,取决于人是否认肯自己的生命起源、物质资源、生活实践对大自然的依托,是否认肯人道人性本天道天命而生而行。具体而言,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有赖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尊重和遵循。人类实践活动只有以道(天道与人道)之合一为前提,顺应自然规律(天道)、符合自然节律,不逆天而行,不以主观任意裁剪客观规律,才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道之合一是关系和谐的灵魂、基础和前提,“天人合一”思想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理论内核。此其一。

其二,“天人合一”不是一个静态的理论设想和描述,而是一个人生的实践过程。首先是以天道推究人道,人道的来源和形成在于继善成性,继而以人道实现天道,以仁体物,以仁弘道。因为“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1,天道生生之德要由继善成性、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主动、能动地去实现,以期不断趋向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天人合一”境界。环境哲学是以重塑人的生存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实践哲学,其实践背景、实践理念和实践指向正可契合“天人合一”的实然、本然和应然2状态。以本然之“天人合一”理念为依据,革新人的生存理念,改变人的实践方式,从不尽如人意的实然“天人之际”走向应然的“天人合一”之境,正是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理论追求所在。对人的实践主体地位的强调,对人的实践方式之依据的规定,对人的实践过程的重视,是“天人合一”思想助益中国特色环境哲学建构的重要方面。

二、“天人合一”助益中国特色环境哲学建构的理论要旨

实践性是“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内在统一的关键。无论“天人合一”在一些人眼里是如何的玄而又玄,它都是面向我们的“生活世界”,其形而上的玄思只能说明它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当中去了,其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活生生的。人是“天人合一”的实践主体,“天人合一”思想是在天人关系中确定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和生存方式。环境哲学以关注人的实践活动给大自然造成的危害为理论的缘起,以反思、改变、文明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为理论核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世界”为理论归宿。由此可见,实践活动中的人、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人性或人的本质)、人的实践方式是环境哲学的理论内核,这也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玄思了几千年、能够给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以思想滋养和理论助益的主要内容。

人当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主导下的实践活动主体。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所以说,观念主导下的人是关键。“天人合一”在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消费观等方面的理论内涵正可助益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

在世界观方面,“天人合一”思想是一元论的,无论是形而上的天道人道,还是形而下的天地万物,皆本一而生。人道与天道无二,在本源上、本质上没有截然二分的两个世界,虽然大千世界万象纷呈,也不过是“理一分殊”,文化世界与自然世界虽然差异诸多,情理之间却是无不相通,所以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合一”不是把迥然相异的两个东西生拉硬扯在一起,而是以“一理”合“异形”,中国哲学始终坚持“理”的一以贯之,所以殊相之自然世界和人的世界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人的世界相对于自然世界始终是“出”而不“离”2的,人事之理总是力求符合自然之道,敌对于自然、凌驾于自然的文化总是别扭的、干瘪的。

近代以来人类以征服、主宰、掠夺的方式作用于大自然,是在二元论世界观的主导下进行的,就如胡塞尔所说,自然世界与心灵世界是各自封闭的,而在人类眼中,自我封闭的自然世界是物质的、机械的、僵死的,所以拥有心灵的人类就可以凭借不断升级的知识和科技任意地处置大自然,并由此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作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3。所以恩格斯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4环境哲学可以说是对这一警示的回应,从根源上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对二元论世界观的反思、检讨与批判,是环境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可以说是基础性的任务,而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正可得天独厚地充分吸收“天人合一”思想的理念与理路,夯实一元论的世界观基石,辨明文化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异与同,建立起相融、相通的自然观和文明观。

世界观对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不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发出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的。人与自然万物既然都是本天道而生,那么“人但物中之一物耳”5,没有什么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理由和依据,相反,人当“知命畏天”,敬畏蕴藏在万物之中的生命向善之目的(天道、天命、天德),尊重万物对于人来说非工具性的自我存在价值。人的生存固然需要从大自然中获取资源,但这不是物化、工具化大自然的理由,而恰恰应该是人类感恩大自然的原因。如果一定要说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人具有不断发展的文化和道德,能够继善成性,能够“仁民而爱物”6。西方环境哲学从主观工具价值论转向客观内在价值论,从个体主义转向整体主义,从人际伦理道德发展为动物、生命、生态伦理道德,无不反衬出“天人合一”思想在价值观、道德观上的“先见之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当代建构,更应充分内化这一思想资源,拓展人的价值视野,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秉持物我一体、整体主义的“天人合一”思想深知人的生存发展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特别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节律,“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非以其时,非孝也。’”1同时强调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反对贪得无厌、竭泽而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2,“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粥(鬻)于市;木不中伐,不粥(鬻)于市;禽兽鱼不中杀,不粥(鬻)于市”3。这些可以说是非常鲜明的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可持续发展观。发展观、发展模式决定了人们的消费观、生活观,后者一旦形成,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前者。可持续发展观是不会催生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观的,而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戒贪戒纵,崇尚节俭节制,推崇精神、文化、道德生活,“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也,与其易也,宁戚”4。而在今天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社会,文化也成了物质的点缀,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发展观、消费观直接体现了人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样态,环境哲学的理论反思、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理论建构,从“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发展观和生活观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滋养。

三、作为中国哲学当展形式的中国特色环境哲学

从总体上说,哲学思考的是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追问的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据,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的根本思考,哲学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普遍性和一般性是寓于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特殊性中的,根本性的哲学思考扎根于对不同时代问题的历史回应,所以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5。真正的哲学往往是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之际,为应对文化传统的激烈动荡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礼崩乐坏’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西哲学的几个高峰期,都有这样的背景”6。春秋战国的社会变乱催生了诸子百家,古希腊城邦的纷乱争斗造就了镌刻着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名字的希腊哲学。社会动荡意味着时代的变迁和秩序的更迭,旧世界的瓦解和新社会的重建需要新的思想文化进行有效解释,作为把握时代精神之思想精华的新哲学应时顺势应运而生。今天,资源环境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张恶化,近代以来人类藉由工具理性、科学主义而一往无前征服大自然的生存理念和实践方式走到了悬崖峭壁,改弦更张势在必行,思想引导不可或缺,我们可否在这个意义上来思考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

前文已述,环境哲学以对自然、对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的实践方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观照对象,而“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对天人之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本回答,由此,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内核的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理应成为中国哲学当展的一种形式。环境哲学固然因现实中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而兴起,为思考和应对社会实践问题而形成,但从对形而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上升为重新或继续思考中国哲学形而上的“究天人之际”和“天人合一”,中国特色环境哲学有理由成为中国哲学当展的一种形式。

环境哲学虽然是对资源环境生态危机这一时代问题的回应,但它并不会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方法,而是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路向等进行深层次的和本质性的理论思考,是要形而上地“究天人之际”: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人类与大自然、人类与生存环境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生存理念和实践活动才能引导人类和整个地球共生和谐、永续发展?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究天人之际”的形而上追问,应该是面向人类实践活动所引发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这一“生活世界”,来重新思考人之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安身立命之据、安身立命之本。“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古老回答,既昭示着中国哲学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又将在主要观照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国特色环境哲学中体现出特定的历史价值。可以说,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内核的中国特色环境哲学,既承继了中国哲学的普遍性和一般性,又具有自身特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一方面,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理论建构,应该充分挖掘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充分吸收中国哲学的理论滋养,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结出丰硕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现实关注,赋予了“究天人之际”“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以鲜活的时代精神,或可成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个路向,中国特色环境哲学也由此成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一种形式。

社会转型、历史转折本质上是文化创新与文化重建,环境哲学就是“按照生态文明的价值与逻辑所构想起来的新时代的哲学”1,而文化创新与重建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隔绝的,而是承前启后、返本开新、继往开来的。我们应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天人合一”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实践活动中,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环境哲学,主动推进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Significance of Human?Nature Integr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ang Yingzi

Abstract: The rule of human society follows the rule of nature. Human?nature integr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ule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rule of nature. It is humans demonstration and practice of nature rule and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life. The key of the inherent unity between human?nature inte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es in partialnes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ir concerns with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in their emphasis on mans role of subject in practice, in the defining of grounds of mans practice mode and in the stress on the process of mans practice. Man is not an abstract concept but a subject of human activities dominated by values, philosophy and world view.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human?nature integration in world view of monism, holistic valu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ion and attitude of moderate consumption can help to 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the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very reason to become a development for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because it has shifted its focus from the concret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the abstract research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human?nature integration. On one hand,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fully explore the sour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fully absorb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order to advance theories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cus on the real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give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 dynamic spirit of the times: “exploration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and “pursuit of human?nature integration”, which may be a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modernization and then make the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development for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Key words: human?nature integratio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