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礼仪”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礼仪”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敬畏自然而成“礼仪

1.崇拜自然,讨好鬼神

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还处于原始群的时代,其生产力水平是非常低下的。人们的智力水平也处在蒙昧的无知状态,对于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的大自然表现出惶惑不解,对于经常发生的各种兽患和自然灾害一无所知,对于流血等各种生理现象更是惊恐不安,如此便导致了他们对自然力等产生了愚昧的崇拜,天真地构想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那就是鬼神,认为正是鬼神的力量,方使得世界上有了太阳和月亮,大自然方才会花开花落,同样,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和现象,也都是在鬼神的主宰下才得以出现并进行的。

出于这么一种认识,人们当然就会得出一种结论:要想一生平安,就要求得鬼神的福佑;如果触犯了鬼神,就会有各种灾害降临。要想趋吉避凶,就必须要讨好鬼神,鬼神满意了,才会为你消灾去祸。

但如何去讨好鬼神呢?人们苦思冥想的结果,便是赋予鬼神以人性,并采用祭祀的方法加以烧烤食物,冒出的烟气以供天神,向地上洒酒或洒血以供地神,敲击器物来召唤鬼神等来沟通鬼神与人间的联系。

2.祭祀鬼神,礼仪萌生

在古代礼学名著《礼记・礼运篇》中,对礼仪的起源曾有过一段描述:

人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尊而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远古原始社会的人们在行礼时,先准备好酒和食物,再把黍米和屠宰后的小猪放在烧石上,点燃柴草烧石炙烤,再在地上挖出一个盛酒的坑,用手掬捧而饮,并用茅草捆扎成鼓槌,用土捏成鼓,敲打撞击,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崇敬。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活动中,已经有了礼物,有了礼乐,还有了一些特定的仪式。可见礼仪确是从祭祀活动中诞生的。

礼和原始祭祀活动密不可分,原始宗教是一种多神宗教,凡是使人们感到不可理解的事物,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都成了神灵的化身,成了人们的保护神。

最有名的传说见于《尚书・胤征》记载,当时发生日食。羲和是夏仲康王的天文官,因他沉湎于酒色而荒废了天象的观测和推算而没有预测到,引起了恐慌。于是仲康王依据《政典》记载,“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命胤侯征伐并处决了羲和,这次日食是世界上人类第一次记载的日食。

人们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就将羲和作为日神进行祭祀,以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祭祀礼仪。

后世礼仪制度内容,正是在原始礼仪基础上,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分成处理人与神的关系、处理人与鬼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三大方面,如荀子所言:“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人神关系:“先祖者类之本”,人鬼关系:“军师者治之本”,人人关系。有一段话说得更为清楚:

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在这段话中揭示了礼之内容的增嬗,他指出在原始社会中先有祭祀神、鬼的礼仪,后来增加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仪,而最后则完备了规范人的各种社会行为的礼制规定。这同时也说明了原始社会祭祀神、鬼的礼仪,正是后世各种礼仪制度的源头。

二、敬畏天地,礼拜天帝

1.秦置祭坛,对应五方

春秋初期的秦国,秦襄公作为周天子的诸侯居于西陲,因西方为少之神所主,便作为西即祭坛,祭白帝。后来,随着秦代国力增强,又先后建造了祭祀青帝的密,祭祀黄帝的上,祭祀炎帝的下。

在战国时期,受阴阳五行学说和方士造神运动的影响,原本为人祖的炎帝同黄帝等就被一起演化为天神,成为五方帝之一,成为祭、郊祭的对象之一。

至战国中期,邹衍在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五德终始说。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邹衍认为木克土、金克水、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王朝更替是五行相胜的产物。

《孔子家语・五帝》也记载: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是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像其义。故其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配金、颛顼配水。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保留了之前对田的祭祀,每次用驹4匹,木偶栾车一驷,木偶车马一驷,各按方位变更颜色,瘗埋为祭,不用俎豆等祭品。公元前205年,又增建北,祭祀黑帝。

2.汉建帝庙,吉制延续

汉文帝时,在渭阳修建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五帝的正祭。五时迎气之祭,都在郊外举行,所以也称为“五郊”。西汉平帝元始时,已有迎气之礼。东汉重定礼制,后代基本沿用:

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邑旁中央之地,祭黄帝后土;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这是皇家迎气之礼。地方郡县只行迎春礼。

后来,又有在城外塑造青色土牛两头,并且还塑有耕夫、犁具的习俗,迎春礼也就在青牛旁举行。后世年画常有“春牛图”,即源出于此。

宋代之前,很多皇祭祀五方帝。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就沿袭唐朝的礼制和祭祀的传统,照样祭祀五方帝。大概是因为五方帝主管天下四季的变换,只有尊重他们,敬重他们,才能顺应四季,顺应自然,天下才能五谷丰登,四野才能丰赡富庶,皇帝也才能得到子民的跪拜和敬重。

五方帝分别是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五方帝对应的是5个节令和节气,分别是立春、立夏、季夏、立秋、立冬。在某一个节令来临的时候,就相对应的祭祀五方帝中间的一个。以祈求五方帝中间的某一个,在自己对应的节令里,尽职尽责,风调雨顺。

宋代的祭祀五方帝是非常严格的,在祭祀之前,皇帝要换上庄严的礼服衮服。皇帝还要带上尊贵的礼帽,帽子的前后要加上玉串。这样的带玉串的皇帝礼帽,叫“冕旒”。

立春祭祀的时候,要在青帝之坛摆上羊和猪等祭品。太昊氏作为配祀,勾芒氏、七宿作为从祀。立春祭祀,不但皇帝在京城参加,各地的官员也会在自己的属地,举行相应的祭祀。

立夏的前一天,在郊外筑赤帝之坛。皇帝穿着和立春祭祀青帝时相同的衣服,戴相同的帽子,在祭坛上摆放相同的祭品。神农氏作为立夏的配祀,祝融氏、三辰、七宿作为从祀。

夏天是耕种和生长的季节,在夏季,还要祭祀黄帝。就是天气再热,皇帝还是要穿衮服,加冕旒,以示对黄帝的尊重,也以示对于生长季节的尊重。季夏祭祀的黄帝,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黄帝战蚩尤的那个黄帝,而是一个纯属季节的黄帝。而黄帝氏仅仅是一个配祀,后土、镇星是从祀。

立秋过后,中原就迎来了白露为霜的日子。宋代国都在开封,立秋祭祀白帝很是隆重。白帝主管收成和S赡,在郊外筑的白帝之坛,就是皇帝在祭坛上摆放的祭品也要比春祭夏祭丰盛。人收成了也让白帝收成,就是当时包括皇帝在内的人们的朴素观念。祭祀白帝的时候,帝少昊氏为配祀,蓐收、太白、七宿为从祀。

立冬祭祀黑帝,礼仪如常。对于五方帝的祭祀,反映了农业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皇帝也不得不折服于自然和天地的无奈心态,也反映出皇帝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