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途径是多样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从课堂组织、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思维能力等层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新兴科学和信息技术给现代生活提供了许多新的交流媒介,对人们的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也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由于长期以来肩负的应试性任务,在大量的复习资料、考试题目的压力下,语文教育目的大多偏向基本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相对忽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农村学生的语文教育任务更艰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有:

一、教学组织凸显双主体性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在传统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主导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具体的课程环节和步骤,导致传统课堂缺乏必要的民主性。由于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的调动,语文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选取依附考纲、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教学环节安排单一等现象,这些都与创新教育要求的学生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标相悖。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就是重视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即要在课堂上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

由于周边环境相对于城市不够开放、文化融合程度低等原因,农村中学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教师更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教育机智,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应变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要转变传统课堂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动性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民主、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可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多鼓励赞扬学生,如多用:“同学,你对这段文章有什么理解,和同学们分享分享,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文字,共同学习,看看作者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好吗?”“你的观点很有独到之处哦!”等等语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方式实现灵活性

教师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树立开放式的教学理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教学注重愉悦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愉快教学法”有许多种,如愉快游戏式、想象引导式、动态图片式、情景表演式、故事感染式、动物操作式、讨论探究式、轻松音乐式等。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可以选择播放音乐《天堂》,创设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设诱人的情境,如可以多用生动的故事、幽默的谜语、即兴的表演、巧妙的朗读等进行教学。如讲授《绿色蝈蝈》这一文章时,可利用有趣的谜语进行导入:“腿长胳膊短,眉毛盖住眼,有人不吱声,无人大声喊。”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如上《春》这一课时,可使用朗读技巧,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树立创新意识。

2.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传授学习方法、规律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直接介绍学法、教学中渗透转化和及时点拨与引导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要规律与方法。如针对说明文的学习,可以教学生怎样寻找关键句子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速读课文以准确理解文章大意,怎样概括说明对象,怎样理解说明顺序,怎样判断说明方法等。《怀疑与学问》一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论证结构基本相似,教师可选择精讲第二部分,教会学生找出分论点,并理解运用文中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第三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自学,找出分论点及论证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注重丰富性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途径相对城市学生较单一,主要通过课堂教师传授,课外书籍阅读较少。创新教育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呈现教材内容的同时,应注重课外知识的获取。

首先,教师教学时应注重内引外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挑选与课本文章相关或者节选编入课本的中外文学名著纳入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一文时,在教材内容学习后可以介绍鲁迅的《朝花夕拾》,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并选取经典部分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推荐相关读物,篇幅可由短到长,内容可由浅入深,即先推荐阅读一些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童话、寓言作品,激发其阅读兴趣,然后逐渐推荐相对复杂深刻的文学作品。如可向学生推荐《读者》、《青年文摘》等期刊,或《伊索寓言》、《哈利波特》、《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等经典名著,同时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竞赛和活动。再次,学校要不断丰富图书馆藏书,鼓励学生主动借阅。通过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

四、学习方法秉承自主合作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性方面。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合作意识,鼓励提倡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自主合作性学习包括自主和合作两方面的内容。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合作性学习要求学生彼此合作、互相探讨。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根据“我要学”的愿望积极思考探究。通过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培训习惯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其次,合作性学习是自主性学习后的有效归纳、总结与探讨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掌控作用,宏观上对课堂有一个良好的掌控。如穆旦的《赞美》,教师可首先让学生阅读、理解、思考,使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学习对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并就这些疑问列成提纲。如第一,农夫在诗歌中有何作用?第二,第一节中的众多意象(干燥的风、忧郁的森林、河流草原、山峦村庄等)有何深意?第三,诗歌赞美的是什么?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作答,而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统一的归纳总结,对疑点和难点进行点拨和精讲。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中的思考、质疑、探讨、辩论和总结归纳,学生养成抽象、类比、分析、联想、推理、概括等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五、思维能力培养体现创新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想象力并开发其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即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及求并、多向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1.要鼓励想象、提倡创新。语文是让学生自由想象的学科,教师应利用好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对课本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表象积累的前提下,教师可在教学中插入话语训练或课本短剧表演,为学生提供说话和表演的机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下情景进行思考:假如菲利普夫妇发现船上有一位百万富翁很像于勒,他们将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将会有怎样的对话和表现,并要求学生就答案组织语言口头呈现出来;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对文章生词、大意进行疏通后组织学生编排一个课本短剧表演,剧情发展可不拘泥于课本,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大胆编排,呈现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通过话语训练和短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传统语文教育侧重对听说读的训练,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想”即思维能力的训练。中学语文教育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教学《祝福》一文时问:“如果儿子阿毛没有被狼叼走,祥林嫂能不能改变穷死的命运,过上幸福的日子?”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提出不同的观点。同时要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思考,如“即使阿毛活着,祥林嫂还会遇到其他困境,这是在封建社会下不能避免的,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祥林嫂不可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于改革传统语文教育十分必要。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多样的,中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可以从课堂组织、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思维能力等层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客观条件受限的农村地区来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引导他们进行多向的、发散的思维训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激情,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怀彬,谢国胜,王斌清.新教学方法[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248.

[2]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33.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5.

[4]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EB/OL].http:///zt/201202/xinkebiao/,201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