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组织和模式的新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组织和模式的新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社会时代已经到来,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素质之一。该文针对当前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教学现状,阐述了关于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举措,以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迫切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模式;应用能力;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77-02

Discussion on the New Organization and Mode of Computer Culture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ZHANG Huai-x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of Soun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already come true. So, mastery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the a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courses is an essential quality for the present age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rse teaching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he methods u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t will fit the need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and applicable talents.

Key words: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Teaching quality; mode; application ability; network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经济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我国本、专科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多年来,围绕“如何上好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将针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教学现状,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1 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学生们计算机应用水平比往年提高了很多,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主要表现为:

1.1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每个生源地的师资力量、经济条件,以及对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每个生源地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较大。有些地区中小学就开设计算机课程,家庭计算机的日益增加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计算机学习环境,这些都使得这些学生在上大学后已经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而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的学生,大多数从没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对于学生,因为起点不一,就难以实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统一。如果起点偏高,有些学生会因为基础差而难以学习,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学习兴趣也会降低;而起点偏低,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好而感到内容太浅,不肯继续学习,导致知识能力不提高,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不能前进,缺乏理论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要求。

1.2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是,这种方式对于“零起点”的学生仍有一定缺点。首先多数学生中学时期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缺乏相应学习经验。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印象较浅,容易遗忘。最后造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听为主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课程特点和学时减少的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且散、操作性较强、知识更新快,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较强的内在联系。如果仍按照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将各知识点零散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点的完整性,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但实际上该课程的学时较以前已被大大压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基础水平,有针对的、合理的组织教学。

1.4 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个高校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实践环节比较多,知识面比较广的基础学科。一般都是全校材,学进度,期末统一组织考试。一方面,容易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总是为了对付考试而学习,而忽略了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对于计算机操作较熟练的一部分同学想当然的认为该课程很简单加之平时理论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可能导致成绩的不理想。而且,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通过一次考试,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考试组织模式的单一和存在的漏洞使其严肃性和真实性打了折扣。

2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好的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充分的使用,使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2.1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高校和各方面的工作都要考虑与国际竞争和接轨,各行各业都需要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因特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微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以网络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基本素质之一。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对于这一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启蒙和奠基作用。

2.2 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由于生源地经济条件、师资力量和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不同的等因素,造成新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困难。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是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所谓分级教学,就是针对入校新生进行摸底考试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设定准线,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制作不同的教学课件,编制不同的实验项目,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它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是:1)任务为主线;2)教师为主导;3)学生为主体。

在计算机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教师在一个个典型的计算机“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围绕课程核心培养目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紧紧围绕各专项能力开展教学,从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等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提供引导、提供学习方法、提供学习资料的作用,积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2.4 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教育多元化的一种途径,网络平台能够营造一个开放、沟通、平等的氛围,架起教育信息化教与学的桥梁,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够进行较好的师生互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及时完善的课外辅助是必不可少的。网络平台作为教学环节的有效的辅助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1)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授课老师的课件、视频等;2)自主的学习方式,如问题的提出及解答,自我小测验,模拟考试等;3)交互式的学习氛围,卓有成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5 注重实践环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技能的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开放实验室与常规实验室相比,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辟了既动脑又动手,接触新技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

2.6 增强考试的灵活性

建设网络平台的考试管理系统。实施以能力训练考核为核心,以试题库平台为支撑,以网络考试系统为工具,命题、考试、判卷、成绩处理、考试结果分析,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在计算机局域网环境下实现无纸考试。试题根据知识点组织,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彻底实现教考分离,节省了人力物力。由于试题的随机性,考试作弊减少,可以真实反映出每个学生的水平。在考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的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克服传统的死记硬背,避免产生高分低能现象,体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对从事计算机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学要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我们必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逐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满足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5(1):57-58

[2] 刘光蓉,周红,阮灵.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8):62-63

[3] 冯博琴.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洪小叶.关于实验的思考[C].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2学术论文集,2002:35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