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师”与“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师”与“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关系到整个教育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更要求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当是学生人格上平等的朋友。走到学生心中去,打破师生界限,与学生同呼吸、同思维,帮助学生达到乐于学习的境界。

关键词:关系;平等;民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110-01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与艺术。它的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观点、付诸行动的复杂过程,也是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关系到整个教育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而信其道”之说。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具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绝对权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决定一切,教师又决定分数,教师的权威表现得更加明显。常常表现在老师以管教、传经布道的态度对待学生,师生之间谈不上真正的民主和平等,造成师生之间心理、思想上的隔阂,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从教数年来,我深深感到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更要求建立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垠的知识原野的窗子。”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青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教师对学生多一些赏识,多一些激励,多一些尊重,走到学生心中去,打破师生界限,与学生同呼吸、同思维,帮助学生达到乐于学习的境界。建立了这种关系,就可以营造宽松、融洽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心态的开放,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一、平等、尊重——“师生是朋友”

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现在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立的人格也正在趋向成熟。所以,我们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不应以权威者、法官的身份,更不能以审判员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去“管”学生,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教师对每个学生参与权利与决策权利的尊重。将学生看成活生生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而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或手段,由此应形成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和谐关系。这样学生才敢于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成为活动主体创造前提条件。营造师生间宽松和谐的氛围,会使师生心情舒畅,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合作,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

师生在教学中互动,则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和谐统一,使教学活动多姿多彩。尊重学生还意味着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凡有人群,必有水平高低之分,有主动被动之分,有特长不同之分,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差异、知识差异、能力差异,尊重学生多样的选择和独特价值,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必修二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以国家利益为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此认识出现分歧,这时教师不能笼统继续讲课,首先要做的是解开不同意见学生的困惑。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出现这一现象,它的出现可能是一件好事,这正是我们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课堂上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一方面说明他在思考问题,想接受书本的理论知识,只是思想上存在困惑,认知和行动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消除困惑。如果充耳不闻,不仅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功能会大打折扣,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所以,我采取的方法是:不回避矛盾,尊重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困惑,顺着他们的思路,从不同角度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进而解决他们的疑惑。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写过:每个学生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象颗耀眼的火星,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态度所熄灭,师生之间相互信任,那将是一种互相尊重的美妙的和谐。只有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无话不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民主——“教学相长”

从教师方面讲:“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这种情况,凡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同志几乎都有这种体会。开始时认为自己差不多了,教课没有问题,但一到上课,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浅出的生动传授知识,这时才体会到自己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

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愈学兴趣愈高,眼界愈开阔,也就愈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自反”,求得长进。所以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根据上述理解,可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书本,师生还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教师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共同提高。“故日:教学相长也。”《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三、人格魅力——“师生共进的灵魂”

教育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崇高的教师人格,对于学生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品格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而引发的感染力有一种不自主的认同作用。尤其是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关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净的美好心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除父母之外的首要影响源,学生会自然的将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教师身上。伴随着师生交往的增多,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通过特定情景的展现,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应,进而引起心理感动,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融。思想品德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在向学生传达关爱的信息,无声的行动中充满着对学生的期待。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情感个体。思想品德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久而久之,他们对师长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优美情愫。可以说,思想品德教师人格修养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