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她为什么如此痛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她为什么如此痛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情绪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高一学生李某,女,16岁。这个女孩备受父母、祖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从小学到初三她始终是班里的“尖子生”,始终是出人头地的“干部”。考取高中后她在学习上比较努力,并且是班级的英语课代表,深得各科老师的喜爱。母亲是幼儿园的老师,为了能给女儿更多的照顾,十多年前就辞掉了工作,做了全职妈妈。妈妈生活的重心就是女儿,尤其关心女儿的学习。父亲常年在外干活,极少回家,但每次回来都能满足女儿的一个心愿。

自从上高中以来,李某成绩下降,情绪非常不稳,经常无故就和同学发火,致使同学关系紧张。在咨询室她痛哭流涕,说:“老师为什么总是提问其他同学?为什么提问我的问题是简单的?我为什么会遇到这些令人讨厌的同学?妈妈一天到晚总唠叨真是很烦死人了。”她感觉自己太痛苦了,生活太压抑了,简直喘不过气来。

李某来咨询室求助希望咨询师帮助解决如下问题:(1)调整自己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2)怎样和母亲相处。

二、诊断与分析

在与求助者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她不只是对一件事不满,她觉得“为什么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公平的?”老师为了保护她的自尊,故意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可是她不但不领情还满腹怨气;妈妈对她关怀备至可她却十分讨厌;同学很尊重她,她却故意与人为敌,对同学尖酸刻薄。导致来访者如此易怒、暴躁的原因是什么?是家长的纵容导致她成为偏执型的人格?是学习成绩下降导致她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自卑与嫉妒?还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导致她看不惯一切?面对如此多的疑问,我多次与李某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到李某小时候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由于学习很好,家长对她的要求基本都能满足,小的时候她也比较听话,性格很开朗,同学关系比较好。从各方面了解求助者的一些情况后,我给求助者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结果表明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成绩下降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2)人际关系不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3)嫉妒心理。

三、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理论解释原因

由于求助者的父母一直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并且对学习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如:“只要学习好就行”。爸爸还曾经说过:“女儿,只要你学习好,你要1000元的书包爸爸都给你买。”所以在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得求助者认为,没有什么比学习更重要。加之从小学到初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求助者坚信自己永远最棒。另外,老师很喜欢求助者,对她的一些错误行为极少批评。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求助者将生活的重心全都放在了学习上,平时也极少和同学在一起,认为是浪费时间。但升入高中之后,由于成绩在班级已经下降到了10多名,使得求助者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尤其是当看到老师提问其他人时,就认为老师对自己很失望,所以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如易怒、焦虑、悲伤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的效率,使得求助者自上高中以来始终情绪不稳定。自尊心过强的学生,往往有很多的缺点。因为受到过分的溺爱和偏袒,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遇事过分想表现自己以求得到心理满足,这种学生常轻视别人,还往往表现为自我陶醉,固执己见,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易愤怒,易与人争吵。

由于求助者成绩的下降,使得父母也很着急,因此在生活中不断向其灌输“将成绩提高上来”“将一切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等思想,求助者认为母亲天天说这些事,太唠叨了。另外父母主观认定,成绩下降一定有原因,于是开始留意求助者的一举一动,使得求助者感到很压抑,总觉得自己被父母监视。因此经常同母亲发生争执,导致亲子关系不良。

四、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技术解决问题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的剩余时间里我用表格的方式(见下页)向她简单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诱发事件A、一般不合理信念B、情绪及行为后果C。我告诉他可以把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式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行为和诱发事件之间的信念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表格中包括了她的感受、信念(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让她把这个表格带回去,以期使她看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向她强调:她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教师提问其他同学)、信念B(老师不该提问其他同学)和结果C(生气、嫉妒)。

此外,我向李某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李某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上:一是学习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二是成绩下降老师一定不喜欢我了。从分析李某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李某咨询的目标。

1.行为目标

(1)学会以更有效的方式与父母及同学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2)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学业的过高要求。

2。 情绪目标

(1)降低她在学业方面感到的沮丧和无助感。(2)减轻由于嫉妒而产生的焦虑与愤怒。(3)降低因学习效率低产生的焦虑。

3.认知目标(需予以纠正的目标:

(1)“我的成绩不应该下降。”(2)“成绩下降,老师一定不喜欢我了。”(3)“学习是生活中最要的。”(4)“成绩下降,父母就不会再爱我了。(5)“我成绩下降,很多同学高兴死了。”

在第一次咨询中已经对求助者讲过,可以把她的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师:你每天除了学习还做什么?

生:我一心只想着学习,没有别的事可做,我也不爱做,最爱读书,可是妈妈又不让。

师:一个人除了学习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更重要的事做呢?

生:我满脑子都是考大学,别的什么都不想。不听歌,也不娱乐。

师: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生:有时候觉得挺没意思的。

师:当你觉得学习没有意思的时候,你做些什么呢?

生:没什么可做的。

师:咱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生活中只有学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生:那一定非常没有意思。谁愿意总学习呀!

师:的确,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但生活中不能仅有学习。我们既要会学习,也要会娱乐。

生:若有所思。

师:你喜欢老师在课堂提问你吗?

生:当然喜欢。老师提问我的问题大多数同学都回答不出来。

师:对于老师的提问你感到很自豪。你觉得你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对吗?

生:是的。可是当我成绩下降后,老师就不总叫我回答问题了,总叫一些比我好的同学回答,我觉得老师一定不再喜欢我了,她一定对我很失望。

师:现在老师再也不提问你了吗?

生:那倒不是,也提问。

师:老师提问你的问题都很简单吗?

生:不都简单,有的其他同学也答不上。

师:那老师提问那些比你学习好的同学的问题,你能答上吗?

生:能,而且我每次都举手。可老师就是不叫我。

师:老师每次总叫一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