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呼唤创新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呼唤创新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的中小学生基础扎实、计算能力强,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相对较弱,本文就此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教育 课堂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88-01

中国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计算能力超强,是全世界人都知道的现实;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不轻松,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中国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意识、进取意识薄弱,这也是现在中国教育的软肋。究竟是什么原因重创了中国的教育?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一 成人化教育

中国的教育改革和采取的措施,无不是在成人主观意识控制下进行的。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许多理念是完美的,情境创设、问题驱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成果等。但不难发现,所有的这些过程都在老师的控制下,学生只是被动地适应。情境是老师创设的,学生不一定知道,也不一定适合;问题是老师提出的,不一定就是学生想问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完全被老师限制,教师关注的是交流的时间是否到了;展示成果是少部分学生表演教师预定成果的时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纵观所有课堂,在一节课上,有几个问题是学生在自由思维下提出的自己的问题,学生都由原来的灌输的“容器”,变成了被问题的“奴隶”,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一个没有自的“人”,你不能指望他创新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创新发明的起点。总之,在课堂上学生不会真提问、不会真猜想、不会真实验、不会真展示,我们的课堂还是处于应和老师口味的教育,而不是适应学生真需要的教育。

二 “一刀切”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一刀切”体现在两点:一是课堂教学的“一刀切”,再就是学生评价的“一刀切”。课堂上,教师是使刀切者,把统统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异己”,用自己最大的功力“切之”,以使每一个人成为符合中考高考需要的半成品,最终经过中考高考的大“切之”,使之逐步达到中国教育的最高峰。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同的学生都有某方面超出别人的优势。如有的能唱或能说或能表演或能跑或能跳或能踢或能弹或能画或能动手或力气大或个子高或写得好或有奇想或爱文学或喜外文,即使他好像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方面,但他一定有一颗希望被别人尊重的“心”。文艺汇演上,能歌善舞,倾倒一片,但也无法改变课堂上被动的境况,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教师心里都有一把无形的“尚方宝剑”,它会毫不留情地把一切不适合课堂任务完成的定为异类而压抑之。

课堂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阵地,素质必须聚集课堂,课程改革必须聚集课堂,所以我们的改变应从课堂做起。

1.学习过程,没有旁观者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旁观者,老师要把学习的内容、难度和目标,本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的设计原则,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每位学生的学习放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思、有所知、有所进。在课堂中组织不同层次的学习交流,学生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全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与教融为一体。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我们的培育,最基本的施肥与灌水,是对根部作用的,而不是对着叶子灌水施肥。课堂教学环节清晰,师生讲一讲、学生练一练、学生说一说、学生测一测,但每一个环节对于如何讲、讲什么,如何练、练什么,如何说、说什么,如何测、测什么,教师都要经过精心的思考,教师不是以自己的思路推动课堂的进行,教师的引导要做到适时、适度。在课堂上如果每个教师给予学生的信号越多,那么学生的思维深度就越浅,思维广度就越窄。

3.为学而教,以学定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依靠学习者自身去完成,而不是由老师去替代完成,绝不能拔苗助长,干扰生命的自然成长,要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静待花开”,但“花”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呈现,所以有时候“缺憾的课堂有许就是最完美的课堂”。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世界上最无效的三种教学方式是讲道理、耍脾气、刻意感动学生。”这三种方法无效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参考文献

[1]徐福荫、袁锐锷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