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东魏茹茹公主墓中之金币看北朝拜占庭金币的流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时期。在这三个半世纪的时期里,包括三国的相争,西晋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及此后北方各民族上层分子割据政权间的混战。南朝各代政权间的更迭,长时间的战祸连接,人民流徙,造成人口的空前移动和大量减少,从而使我国的封建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大为延缓了。
由于国内长时间的战祸连绵,社会经济动荡不安。因而货币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全国经济实物化的倾向浓厚。许多地方出现了钱谷布帛杂用的情形,特别是绢帛在交换中的地位逐步加强了。在金属货币流通方面,在南方六朝地区,金属铸币在流通界仍居主要位置。可是,由于魏晋以来在租税方面以征收实物(绢、棉)的户调代替了汉代的算赋和口赋,使金属铸币的流通范围缩小了。而且由于历代钱币的改铸,特别是各封建政府屡次铸币贬损政策,造成看了货币流通的长时期的混乱与物价的波动。在北方,自东晋末进入“十六国时期”以后,才又恢复了金属铸币的铸造和流通。所以总的看来,魏晋南北朝市我国货币经济衰落与货币大混乱的一个时期。
北魏(公元386-534年)在建国以后的最初一百年间。仍一直以谷帛为主要的流通手段,租赋都是征收实物,开始制定官禄时也是以布帛计算和支付,直到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才开始铸造“太和五铢”。规定其为法定货币。从此。北朝地区又正式的恢复金属铸币流通了。宣武年间又铸造五铢钱,到孝庄帝永安二年时,政府又改铸“永安五铢”钱。
北魏政权先后所铸造的三种五铢钱,都未能成为流通中统一的货币。另外由于私铸的盛行,使得货币流通状况非常糟糕,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北魏末年。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东魏(公元534-550年)迁邺,仍延用永安五铢钱。并于孝静帝武定初(543年)改铸一次。这次东魏政府改铸新永安五铢钱,是企图对货币流通混乱状况进行整顿,当时由于各地私铸盛行,于是钱的名目也各趋歧异。可是改铸措施并未停止,仍在继续,于是流通中的货币则日趋贬值。
而关于黄金在金属货币中的地位,从魏晋以后,它的货币地位便趋于消失了。在之后相当长的时期,黄金基本上推出了流通界,主要是作为器饰、宝藏之用。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在两晋南北朝时,也有以贵金属为币的情形。如梁初,南方较广之域以金银市易,北方周武帝时,河西地区则间或使用金、银钱。同时史书中也有“用西域金银之钱”、“赋税则计田收银钱,无者收麻布”的记载。
所谓的西域金银钱,指的是拜占庭金币和波斯萨珊朝银币。拜占庭的金币在我国已有较多的发现。最初在于陕西成阳独孤罗(公元534-595)墓中出土一枚查士丁尼二世(公元561-587)金币,新疆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及其仿制品。内蒙古毕克齐镇出土的一枚列契一世(公元457-474)的金币。后来河北赞皇李希宗夫妇墓中出土了三枚拜占庭的金币,河北磁县的东魏茹茹公主墓中出土了两枚的拜占庭金币。
河北磁县的东魏茹茹公主墓中出土的两枚拜占庭金币,其中1号金币直径1.6厘米,重2.7克,系阿那斯塔斯一世(491-518年)所铸。正面为其胸像,四周有拉丁字铭文,由于剪边,铭文已不甚完整;背面是胜利女神像,侧身向右作前行姿态,右手持长柄十字架,八芒星在十字架外侧,四周有铭文。2号金币直径1.8厘米,重3.2克。为查士丁一世(518-527年)执政时所铸。正面为其胸像,四周有拉丁字铭文;背面是天使立像。四周有铭文。
罗马金币自公元前一世纪起事用“奥勒斯”,重量较重(7.7-8.4克)。至第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改革币值,改铸重量较轻的金币,称为“索里得”(4.4-4.54克)。498年的币制,一直维持了350余年才又有较大的变化。到1092年亚雷克修一世(1081-1118)又进行了一次币制改革。茹茹公主墓中所出两枚金币虽在重量上与索里得相差较大。但由于1号金币有剪边,另外从时间以及铸造年代上来推断,这两枚金币应都是为“索里得”金币。
拜占庭帝国,中国史书中称其为“拂蒜国”。“拂蒜”一词最早见于《隋书》新旧《唐书》中也都有拂蒜传。而大量出土的拜占庭金币也证实了我国与拜占庭帝国的交流由来已久。
这些拜占庭金币在流入中国后的用途。它们当初铸造时,自然是作为货币流通使用,也是以货币流通的身份进入了中国。在河西诸郡我想拜占庭金币还是多起着货币流通的作用的。但是对于远在东方的赵郡(今河北赞皇一带),我想是不会起着货币流通的作用的。从茹茹公主墓中我们可看出一号金币有剪边的现象,若是作为货币流通那剪边后会造成金币的贬值,从而导致自己的损失。故排除了作为货币流通和收藏的用处。如若是收藏,也不会一墓中仅出土两三枚的金币。数量上不对,故排除收藏的可能。
而在河北赞皇出土的三枚金币中,一号金币钻有两孔。重量减轻了20%。显然不会再作为铸币流通,而钻有的两孔应是为了配饰方便,故此枚金币显然是作为配饰而用。而另外的两枚金币剪边严重。重量几乎减少到原来的一半,似乎更不可能作为流通之用。这两枚在墓中的原来位置,已不能确定。在隋代(s81m618)及唐初。在吐鲁番高昌墓地和安阳隋墓中,常常有发现有五铢钱、开元钱和萨珊银币,放于死者口中,或握于手中。高昌墓地死者口中也含有东罗马金币或其仿制品的。这是当时的一种葬俗。而出土这三投金币的墓葬,其埋葬年代为576年,下距隋初仅五年,可能当时已有此习俗。故这两枚金币有可能是放于死者口中或手中的。
出土有拜占庭金币的墓葬都为较高等级的墓葬,由此我们也可得知。西域的货币在中原地区也算是一种较为难得的物品,故也只有那些达官司贵族才能拥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说是货币大混乱时期。但是货币经济的客观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货币经济在国内某些地区是相当发达的。南朝的都城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北方后魏迁都洛阳后,也曾出现库藏盈溢的殷富景象。而这种较高等级墓葬出现西域金币且作为配饰只用我想也是一种金钱主义的体现吧。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