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好的数学教学方式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一比,后者肯定优于前者。因为后者是学生亲身经历,能感受残疾人的艰辛,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提倡这种学习。

一、学习材料的“生活化”,是体验学习的前提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

1.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

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数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利息”前,便组织了一次存钱活动。通过活动,使孩子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

2.补充“生活化”的数学材料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补充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补充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说:“求圆的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人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了!”经过争论,大家达成了共识:先量出树干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横截面积。下课后,不少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亲身体验的境界。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生活中的问题成为数学探究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便会能感到亲切,能主动学习。如,简单归一应用题,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50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能口算多少的题数,怎样测算呢?学生讨论后,争相回答。生1: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位同学一分钟内口算的题数,再把他们加起来。生2:这样太麻烦了,我只要先测出一位同学一分钟内口算题数,再乘50就可以了。生3:这个办法不可取,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算得快,算出的得数就太大了;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算得太慢,算出的得数就太小了。学生都认为第三位说得有道理,怎么办呢?这时,一位同学兴奋地说:“可以先测出几个同学算的题数,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在乘以50。”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由于这例题是师生共同探讨产生的,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三、优化数学活动,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容易接受

数学概念课一般比较抽象,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施教,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教师提供硬币、扑克等实物,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理解知识,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形成毫米的概念。

四、“实践操作”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有积极进行实践的天性和创造的欲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

1.开设情境,引导体验

教师要以宽容、友爱、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身心舒展起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才能使其积极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例如,在一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已初步实现了从“模型”到“图形”的转化,但不要到此为止,要继续对比“模型”到“图形”的观察。一个学生提出“正方体图形的侧面为什么看上去是斜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富于思考的体验。在比较长方体和圆柱实物时,又一个学生说:“我试了一下,圆柱可以滚动,而长方体不能滚动。”这便是对具体事物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

2.组织实践,课后延伸

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便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如果将10盒火柴包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便进一步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体验学习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教育新方式,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体验学习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定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进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何关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