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举办“威龙杯我为‘三农’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的启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举办“威龙杯我为‘三农’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的启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5号文件精神,大力宣传我省“三农”工作的巨大成就,并发动专家、群众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献计献策,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省农委联合举办此次征文活动。本社作为承办单位。

冠名单位是安徽威龙三农集团。

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为2009年5月到9月陆续刊登征文。10月国庆之际,在报业集团新闻大厦隆重颁奖。

征文内容:反映我省“三农”工作成就的调查报告、典型报道,进一步搞好“三农”的建议意见等。字数以2000字以内为宜,一般不超过4000字。

征文奖金:征文面向全国,重点是涉农领导部门、新闻媒体、经济研究和高等院校的作者。选择优秀文章在省农网和《新闻世界》杂志刊登,发给稿酬。获奖者给予重奖,扩大影响。初步定设立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500元;三等奖5名奖金200元。特别奖若干。

征文评委:省农委、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和人民日报、新华社高级记者作为征文评委。

征文投稿地址 xwsj@2004_163.省略

如何提高“三农”报道的可读性?农业新闻报道有较强的可读性,更容易赢得受众。记者应该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使“三农”报道具有接近性、人情味、趣味性等特点,在农业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方面下功夫。

一、认真学习农业理论知识,了解农业的客观规律

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任重道远,对报道“三农”的记者而言,透彻地研究农业政策和深入地研究农业经济理论二者不可偏废。只有了解了农业理论,才能让自己做的报道不讲外行话,富有生命力。

二、广泛开拓新闻源,提高新闻敏感度

在传统的农业新闻报道中,许多记者主要从政府有关部门寻找新闻源,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新闻的枯燥、抽象、呆板。而新闻源的开拓,需要记者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提高,可以使记者发现更多有趣的题材,采写具有可读性的新闻报道。

三、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写农业新闻,提高可读性

社会新闻通常具有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新奇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可读性,受众也喜欢。社会新闻的写作一般有情节、有细节、有场面。如果按这种思路入题来写农业新闻,可改变“‘三农’报道”容易给人干巴巴、硬梆梆的感觉。

四、多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增强“三农”报道的可读性,拉近受众与新闻的接近性,内容上也比较通俗易懂,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要说明的事物及概念更加生动、形象,报道也就更加贴近受众,可以把新闻报道“活化”了。

五、“三农”新闻报道的角度要符合农民的接受美学

“三农”新闻的对象主体是农民,所有采访和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农民喜闻乐见的,要给人以亲切感、贴近感。新闻的切入点一定要平实易懂。记者应经常深入群众中间,切身感受他们的困难,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呼声。

2006年,安徽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为期五年小麦高产攻关行动首战告捷:实现小麦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最高记录。“如今俺们庄户人真是赶上了好时代!种地不但不交‘皇粮国税’,政府还给俺补贴,政府的补贴就是对俺们农民的体贴,俺们再不使劲种地,真是对不起政府了!”曹店村53岁的农民周广彬向记者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如果不深入田间地头,这些地道的农民语言是难以走上报纸版面的。

如何提高“三农”报道的通俗性?

一、报道内容务必通俗易懂

记者在报道农业新闻时,对专业技术名词、术语必须做好“翻译”工作,用通俗的语言,讲出通俗的道理,以此来弥补行业不同带来的阅读障碍。

对业务性较强的名词、术语用巧妙的解释或俗称。中国农民有9亿多,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基层干部的知识素养也不是很高,业务性很强的专业术语对他们来说,就等于是在说天书,农民不明白记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就会在潜意识里抵触。但如果把专业术语转化为俗称或简化成其它巧妙的解释,就会让人“一目了然”。

二、转变写法,贴近农家,解决好 “三农”报道形式问题

“三农”报道的主体既然是广大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那么“三农”报道的形式,也就需要适合这些读者的口味,让他们读得下来记得住。比如:在采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王化东时,当谈到夏刘寨村的生态农业建设时。我详细地描写了记者和一个农民的对话。

“这果树要上化肥农药吗?”

“既不上化肥也不打农药。”

“没有虫子吗?”

“虫子都让鸡吃了。”

“鸡?哪来的鸡?”

见记者瞪着疑惑的眼睛,村民李爱云指着不远处的红房子说:“那不是我们的养鸡场吗?这点虫子还不够吃呢。”果林深处的红房子,那是夏刘寨村的养鸡场,更准确地说,那是土麻鸡“休息”的地方。

站在一旁的王化东,说到养土鸡,他来了劲:“当地的土麻鸡拿到山上来放养,要不了几天,就能在果树上飞来飞去,鸡把害虫都吃了,我们的果树就不要打农药;鸡粪又可以肥田,增加果园的有机质;我们养的鸡都是土品种,不圈养,不投饲料,满山找虫吃,找野食吃,肉嫩味鲜,一般的鸡只能卖到三四块,而我们的土麻鸡要卖到七八块钱一斤,逢节假日就能超过十块。”

这个特写式的细节,比较传神地道出了夏刘寨村生态农业的做法,也指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农民看了,既有趣又好学。

三、要用农民喜欢的形式,宣传“三农”政策

如何把政策通过最适当的形式让农民了解,并且能记下来,是“三农”报道的难点之一。除了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采用精心制作标题、散文化写作、故事化叙述等手段外,还可以尝试用一些新的表现形式,来宣传“三农”政策。如编写一些农民读者喜闻乐见的山歌、顺口溜等。

如在《百姓眼中的新农村》一文中,笔者写道:走进村口,我们的心绪顿时收紧了。77岁的老支书陈世明一见到记者,就来了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条路、两排房,厕所靠厨房,门后一个臭水塘。”陈大爷说,村子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村里的环境卫生几乎没人过问。沿着村里的小路往里走,一路看去,草堆、猪圈、垃圾随处可见。短短的一句顺口溜,形象、贴切地刻画出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通俗易懂。

让“三农”报道具有趣味性,这是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西方新闻学者认为,除去政治、外交等重大严肃新闻事件,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可以并应该写成趣味性报道。让感人的真情、细微的描写、风趣的情节、幽默的语句充满报道之中,让新闻从头到尾妙趣横生。■

(作者:农民日报社安徽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