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桂林摩崖刻石书法对构建八桂书风地域特色的资源开发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桂林摩崖石刻书法地域特色及艺术价值的分析研究,揭示桂林摩崖石刻书法的地域特征及开发价值,能够为当代广西“八桂书风”文化品牌的构建提供启发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69-02
桂林有着堪称南方艺术宝库的丰富的摩崖石刻,“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一说可证桂林摩崖石刻在全国的重要位置。当下,“八桂书风”作为广西文化艺术的一大品牌,其构建必然需要结合本土资源特色,融合当地书家书法审美创作之共性,提出一个具有广西特色的书法理念,才能站的更高,走的更远。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八桂书风的过程中,加大对历史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这是构建“八桂书风”文化品牌中的核心所在。桂林自秦代以来作为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能否深入挖掘桂林摩崖刻石书法的资源价值,对于八桂书风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唐宋题名之渊薮――桂林摩崖刻石书法研究综述思考
桂林摩崖石刻上起南朝,直至现当代,跨度1500余年。其形式类别丰富多样,又多为唐宋题名题榜。据桂林市文物管理部门统计,桂林现存一九一一年以前摩崖石刻一千五百六十九件,其中隋唐五代四十七件,宋代四百八十九件,元明三百九十件,清代五百零三件,无年代者一百余件。
桂林摩崖石刻书法种类繁多,书体篆隶楷行草俱全,艺术风格多样。这些石刻除却史料价值外,蕴藏着的书法艺术价值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故本文将从桂林摩崖刻石书法不同书体中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得到新的发现。
(一)篆书石刻
宋代篆书虽然成就不如清代篆书复兴时期那样辉煌,但也是篆书艺术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正是宋代篆书,把篆书艺术从二李篆书那种高度规范严整的程式中解放出来,才给篆书艺术的发展以更加广阔的空间。桂林摩崖刻石中篆书石刻数量最多的就是宋代篆书,其中的《碧桂山林》石刻;《尽室泛舟题名》石刻;《俞献可燕肃等题名》石刻颇具代表性。
《碧桂山林》题名石刻,宋,嘉定年间方信儒书。此摩崖石刻位于桂林西山。整幅题名书作虽然仅有四字,但气势恢宏,婉转圆通,锋藏画劲,气清韵古,尽显铁线篆风姿。从师承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受“二李”篆书影响,却又自出新意,特别是碧字下口的写法,做收缩倒三角状,仿佛一个开心叫好的老翁,一反传统方正笔路,在庄重严谨之外给人以轻松愉悦感,一般古代篆书适用的场合多为庙堂或碑额之上,起到的作用也较正式庄重。这里从一个碧字的写法,我们也可以一窥宋代书家在“尚意书风”影响下不拘程式,天真烂漫的风范。
《尽室泛舟题名》,宋,元丰年间大臣曾布书。此摩崖石刻位于龙隐洞。此书作为曾布43岁时书,线条苍厚,钟鼎味浓。结体严谨,具有帝王气象和庙堂气度。体现更多的是对唐代篆书宽博的继承。其中的一个“已”字在字法上又自出新意,一改其他字体圆转风貌而以方折处理,对幅作品进行了巧妙的调味。
(二)隶书石刻
桂林摩崖石刻中隶书石刻多为清朝书家所为,附加还有部分唐宋时期的隶书,书法价值也多体现为清代隶书的特点。清代是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碑学书法的兴起打破了帖学书法的长期垄断,使古老的隶书获得新生。从桂林摩崖刻石的种类数量分布上我们也可以得到证实。当然,在清朝隶书的滥觞下,桂林摩崖石刻中一些唐宋时期的隶书石刻也给我们换了一个视角去审视清代隶书。
《龙图梅公瘴说》宋,石a(生卒年不详),桂林人,布衣,工书法。此隶书石刻位于桂海碑林龙隐洞内。该书法虽不是名人书丹,但观之给人感觉匀称秀美,清丽典雅。其结字时常出其不意地借用篆书形体,用笔在古朴率真的基础上偶以潇洒飘逸的出锋来取其势,使之在整体保持隶书那种古典气息的同时又表现了宋代文人书法“写意”风格。自清以来,隶书以求汉代金石气息为最高追求目标,而《龙图梅公瘴说》及跋以文人写意的笔法为主,金石气息则退居第二位,通篇书法讲究流畅自然的,崇尚‘表意’的风格,这对研究宋意书法提供了原始材料。
《昔有看山癖》摩崖石刻,清,陈维湘书。于光绪12年丙戌(1886年)夏刻,石刻位于桂林月牙山玉兔岩。此幅石刻,以笔法苍劲为人所传颂,整幅石刻气势贯通,笔画线条在承接汉隶上古气息的基础之上,减弱了波挑笔画的幅度,拉近了行距,营造出一种清代隶书所特有的秩序美。特别是石刻中的“山”和“看”字,字体多变,足让人细细观赏,用心把玩。
(三)真书石刻
从数量上讲,桂林摩崖刻石书法应用最多的书体就是真书。真书自魏晋成为通用正体,一直沿用至今日。可以说真书在中国书法史中是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一种书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真书的艺术性相对于其他书体会减弱。因此我们在挖掘桂林摩崖石刻书法艺术价值的过程中,一方面不以真书为重点,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真书石刻,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艺术个性较强的真书石刻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复水月洞铭》石刻; 《饯叶道卿题名》,《狄青平蛮三将碑》等石刻颇具代表性。
(四)行草书石刻
桂林摩崖石刻中的行草书石刻具有以宋代行书为主,数量丰富,风格突出的特点。
《五君咏》碑,宋,黄庭坚书。这件《五君咏》书法,结字中宫紧密,四周开张呈放射状;潇洒飘逸,刚中带柔,笔法中的大撇大捺,亦如于大江河上划桨摇橹,线条波折连绵富有节奏感,气势非凡。
《元v党籍碑》宋,蔡京。此摩崖在龙隐岩,纵观整幅碑文书法,其用笔娴熟,线条遒丽,结字严而不拘,法度之外能流露出晋人的萧闲风范,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整体具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难怪连狂傲如米芾者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王元仁擘窠草书》王元仁(字静山),自称是王羲之的后裔,清代书法家,擅长擘窠书,特别善于巨幅单字,一笔挥就,遒劲雄健,飘逸洒脱。曾先后在广西各地留有单字巨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桂海碑林的一幅草书“佛”字。
二、桂冠明珠――桂林摩崖刻石书法在当代审美环境下的借鉴价值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桂林摩崖石刻书法诸体兼备,其中艺术价值丰富,且多集中于宋代书法。那么在当代审美环境下,哪些是值得我们去重点关注的呢?笔者做出如下分析总结:
其一,宋人的大胆革新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书法史中,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自北宋神宗以来,以苏,黄,米为代表的书家大胆革新,不以唐法为桎梏,特别是在行书领域,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与此同时,锐意革新的时代书风也影响着其他书体的书写理念。这些我们在桂林宋代石刻诸种书体的书法特征就可以看出,广西在历史上都被认为是南蛮之地,唯有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由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给广西文化的繁荣带来了契机。黎东明博士曾称八桂文化的源头为蛮地文化,其间受宋人不拘规矩,力求革新时代风尚的影响而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背靠这面“历史的墙”走出一条新路。
其二,桂林石刻中宋代篆书的史料补充,篆书价值的提取与定位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宋代受尚意书风的影响,最能表现尚意书法的书体就是行草书,而事实也证明宋代行草书相较其他书体最具开创性和代表性。人们一直把目光聚焦于宋代的行书,对宋代篆书的关注相对薄弱很多,这一方面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宋代篆书资料相对稀少所致。很多人一提到宋代篆书就会想到徐铉,殊不知在桂林石刻的宝库中,蕴藏有更多宋代篆书的精品有待我们深入发掘与研究。桂林石刻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几乎每一处石刻都有篆书题额,而且风格多样,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河南安阳书家的甲骨文书法在历届国展中频频入展,走的就是这条以古为新的道路,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其三,桂林石刻的包容性值得我们去继承。有人将广西当代的文化版图分成三大版块:一是桂林山水文化、二是北部湾海洋文化、三是以壮瑶苗侗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三大文化个性反差,形态殊异,为广西造就了弹性极大、可塑性极强的文化空间,这是桂地特有的文化资源与根基,因此在八桂书风书法创作过程中,如何体现这种包容性,建立一种“和而不同”的书法创作表达机制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爱德华・萨以德(Edward W. Said)曾指出:“每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在当今这个多元共生的社会里,使得“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时代已经远去,当代艺术在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在与他者对话,互动交流中建构起来的。这些他者正是我们八桂书风建构过程中进行自我定位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参照物。
三、熔古铸今――桂林摩崖石刻书法对“八桂书风”文化品牌构建的特殊意义
首先,桂林摩崖石刻书法价值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现代性突破。这里的现代性体现在桂林石刻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开放性特征之上。石锋在《“八桂书风”的创作观念与技术取向》一文中提出打造‘八桂书风’的“现代性”一点时讲到,“要站在现代这个多元的时代立场上,在一种“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中形成新的书法文化共同体。”桂林石刻在这方面就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桂林可谓地方不大名气大,自唐宋以来,诸如褚遂良,黄庭坚,米友仁,沈尹默等书法大家都曾来过桂林,桂林石刻的开放性资源与构建八桂书风强调的现代性相得益彰,对桂林石刻的重点开发与推广,可以借助桂林这个国际文化,旅游交流的平台,给广西书法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
其次,桂林摩崖石刻书法的资源价值对于“八桂书风”文化身份的定位具有根本性意义。从以上文章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广西的书法资源多集中于桂林,历史上辐射广西书法的核心区域也多集中在桂林。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它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它不是要‘复旧’,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者‘全撇他化’。”这里的文化自觉,就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定位,桂林石刻书法的资源就像一条延绵与广西的书法矿脉,只有充分认识到他的特殊意义,才有利于广西书法自省机制的建立,广西书法才能永葆活力,走的更远。
本文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106020504M55
参考文献:
[1]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桂林石刻[M].
[2][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