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歌:音乐课堂的一片茂密丛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歌:音乐课堂的一片茂密丛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那是五年级下学期,教学内容之一是学唱湖南民歌《浏阳河》。上课时,多媒体播放湖南的风光片,伴着音乐,学生上台交流湖南和浏阳河的资料,学生们看得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可当我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湖南民歌《浏阳河》”的话音刚落,就听底下传来长长一声怪里怪气的叹气声“唉―――”,循声看去,原来是班级的调皮大王冯朕。再看看原本坐得笔直看风光片的学生们,随着那怪声,有的已经瘫软地趴在桌上了,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一脸茫然,刚刚学生上台交流湖南和浏阳河的资料的热闹场面已不复存在,怎么一听学民歌就冷了下来?我陷入深深思考中。

一、变“土”为“洋”―――“旧”引“新”,让孩子喜爱古老民歌

穿越时空以“旧”引“新”,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连接李丹阳的《亲亲茉莉花》、周艳泓的《又见茉莉花》等作品;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时,连接腾格尔感人肺腑的《天堂》和“黑骏马”演唱的《故乡》等具有现代感的几首蒙古族民歌。因为让学生感受经典与现代一脉相承的作品气息,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如果没有优秀经典的民歌,也就没有中国新民歌的发展。

教师要注意以“旧”引“新”,巧妙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让学生适当接触和收集一些富有时代性的优秀新作,了解民族音乐的新信息,新作品,会使学生学习民歌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也是民歌教学所应被赋予的时代意义。

二、变“远”为“近”―――“民歌故事”,体味各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地域色彩

每次在欣赏各地民歌时,我都和学生一起提前搜集关于这些地区的其他歌曲和各种资料,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喜欢这种亲自参与的学习方式,上课时注意力也非常集中。

教学陕西民歌《跑旱船》时,我先请学生课外去了解陕西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风俗做初步的预习。课堂上,展示学生们课前搜集的当地的地理环境、美丽服饰、生活习俗以及当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图片,让学生们自己编成短小的情景故事再进行生动的讲解。播放《跑旱船》作为背景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再请小组来分别表演,一位扮演“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其组员扮演乘船者。各小组看谁在前进中,船身能保持平稳的状态,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表现出水面行船的情景,还要能跑出各种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教师的关注点不应只停留在课题本身的知识点上,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从生活中去发现和感受一些民歌的原汁原味。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民歌的生活化、生活的民歌化。

三、变“生”为“熟”―――“民歌专栏”,再悟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民歌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利用广播、报刊等宣传手段宣传民族音乐,传播民歌的知识,设立“民乐、民歌、戏曲、曲艺”专栏,定期介绍、播放相关音乐。在校内举办“十佳民歌手”评选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的舞台。组织学生下乡采风,广泛收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使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领悟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通过亲身体验,让民歌真正融入孩子的血液,孩子们也才能体会到民歌是中华民族的神气和脉象,是一个民族兴盛衰竭的体温和气息,也真正懂得中国的民歌历史悠久、蕴藏丰富,对于各民族各国文化间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精品。

民歌的学习不能抛开现实,讲纯粹的民歌,这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审美和认知规律,或者说现在的学生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不论从何种角度出发,解决掉“土”“远”“生”等学生不喜欢民歌的原因,让学生从熟悉到热爱,再到自觉地关注民歌,主动学习民歌,这样民歌必将成为音乐课堂的一片茂密的生命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