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的实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基于北京科技大学在校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求职准备和就业观念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晰地认识,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乐观,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自身条件、知识结构和人际交往等对就业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性别、学历、家庭状况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就业观念方面存在差异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念 求职准备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81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and Job Preparation
――Tak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s an example
NIU Hang, CHEN Zhanghua, ZHANG Linhu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 survey data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other job preparation and employment concept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has a clear understanding, did some degree of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outlook,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process and related systems. Students are able to recognize their own objective condition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n employment and constraints. Different gender, education, family status of student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job preparation and employment concep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employment prepar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个社会各界关心、千家万户关注的热门话题,又是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促进就业己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的研究对大学生、高校和政府劳动就业相关部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使用北京科技大学课题组对本校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观和求职准备的基本状况,为学校制定有关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样本说明
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的情况,就“就业形势”、“就业流程和手续了解情况”,“就业认识”、“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5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为95.65%。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375人,占68.18%;文科类专业学生175人,占31.82%。博士研究生19人,占3.45%;硕士研究生76人,占13.82%;本科学生455人,占82.73%;女学生215人,占39.09%。大城市生源学生111人,占20.18%;中小城镇生源学生223人,占40.55%;农村生源学生216人,占39.27%。独生子女学生187人,占34%;非独生子女学生363人,占66%。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50人,占9.09%;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388人,占70.55%;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112人,占20.36%。
2 求职准备方面
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乐观,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这些情况说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成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 大部分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1),有10.24%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73.3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相对而言,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学生对就业形势了解的比例要多5%。家庭经济状况的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因素,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随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呈正相关线性分布,分别以8%的等差数列上升。根据数据统计规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更多的重视对非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2.2 大部分学生做过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2),有13.98%的学生做过“很认真的规划”,有67.44%的学生做过“一些简单的规划”,仅有2.71%的学生表示“没做过,无所谓”。相对而言,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知怎么规划”的情况要多6%,生源地差异比较明显。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要多6%,选择“不知怎样规划”的要少4%,非独生子女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达到1/3以上,是家庭经济一般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的3倍。
表1 对就业形势了解情况
表2 对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2.3 半数以上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3),有12.4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有47.87%的学生表示“基本清楚”,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要高,大城市生源学生了解就业相关工作的主动性较弱。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的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比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低17%,比家庭经济差的学生低27%,呈明显的差异,经济状况导致的主观差异性值得重视。
表3 就业流程和制度了解情况
2.4 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4),有24.36%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有51.38%表示“一般”,大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充满期望。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上,学科、性别等差异性比较明显。
相对而言,文史学科类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要高于理工学科类学生6%。各年级的学生中,应届毕业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均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从侧面可以看出学生在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才会对就业前景有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同时,博士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高,硕士研究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低,既反映出博士生就业姿态高的对就业前景乐观程度的反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高的特点。由于社会就业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导致女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低于男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高于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7%,同样反映了大城市生源学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不高的心理。在选择“不乐观”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比例要远远高于家庭条件一般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这需要就业部门加以重视。
表4 就业前景态度情况
3 就业认识方面
问卷以“就业影响因素”、“自身具备的能力”、“就业制约因素”和“就业中突出自己”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开展了就业认识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这些反映了广大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就业认识观念和舆论氛围。
3.1 学生对影响就业的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5),多数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是“自身条件”,其次才是“专业行情”和“学校知名度”。相对而言,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理工科学生对“专业行情”比文史类学生更为看重。由于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对自身准备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的期望不同,存在着对“学校知名度”看重程度的差异性,表现在学历层次越高的学生,越看重“学校知名度”,博士生最看重“学校知名度”。同时,硕士生对“专业行情”更为看重,这与硕士生就业面相对较宽、就业层次相对较高的学历特点有关。
表5 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表6),“影响就业最大的自身条件”因素很多,排在前3位的是“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社会关系”,比例分别是28.13%、21.71%和20.50%。
相对而言,由于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特性和能力要求的不同,理工科学生对“综合能力”的认可度高,文史类学生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高。博士生普遍社会阅历较深,实践经验丰富,选择“实践经验”的比例远远低于总体水平,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对于“综合能力”的认可度,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低9%以上,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存在比较独特的就业心理,值得深入研究。
表6 影响就业最大的自身条件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表7),“影响就业最大的人际交往因素”最集中的是“父母或其他亲人”,认可比例是37.23%,突出反映了社会上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体现了就业工作的中国特色。其次是“学校老师”和“学长或校友”,比例分别是18.84%和16.36%,对于“同学”、“不认识的成功人士”等人群的影响持认可意见的比例很小。
相对而言,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科研,与学校老师互相了解更多,老师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更大,博士生对“学校老师”的认可度比平均水平高得多。女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缘故,独生子女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缘故,都表现了对家庭更大的依赖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高。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就业中家庭依赖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对家庭依赖性越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越高,反而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就业帮助认可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3.2 学生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8),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1/4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实践能力”。这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需要锻炼的能力所持的态度、树立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也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参加就业竞争时对自己能力优势的评价和自信。
表7 影响就业最大的人际交往因素
表8 已具备能力情况
相对而言,博士生各项能力比较均衡,“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与博士生年龄较大、性格可塑性较小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见识多、视野开阔,来自农村的学生依赖性少、独立性强,这两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均高于来自中小城镇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发挥,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越强,这与社会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观点一致。
统计数据显示(表9),近半数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近1/4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管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与历史形成的立足现有岗位稳妥就业的观念有关,也和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追求内敛、不张扬、不突破的观念有关。
3.3 学生对制约就业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0),1/3以上学生认为在就业中最欠缺“实践经验”,这与用人单位强调“人才的直接可用性”的短视行为有关;1/4的学生认为最欠缺“社会关系”,这与我国社会的传统习惯有关。同时,少数同学认为“综合能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学习成绩”、“所学专业”、“人文素质”、“外表及形象”等也是较为欠缺的条件。
相对而言,博士生认为自己欠缺“社会关系”的比例更高,这与博士生与社会接触更多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社会关系较多,来自农村的学生社会关系少,但期望的较多的社会关系帮助,这两类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相反原因,在“社会关系”的认可度上达到了观点上的基本一致。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认可“社会关系”的欠缺性起了重要作用,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越认为自己缺少“社会关系”的帮助。
表9 不具备能力情况
表10 最欠缺综合条件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表11),近1/4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工具性知识”,特别体现在博士生认为缺乏“工具性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的比例较高,而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比例较低。
3.4 学生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2),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来突出自己,4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突出特长,表示胜任招聘岗位要求”、“事先了解单位,表示有兴趣和准备”和“通过沟通让招聘者记住”的方式来突出自己。这种强调内在因素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唯包装论”的片面观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非常有好处。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认为“制作精美、详尽的自荐材料”和“请有信誉威望的人推荐”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反之,选择“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学生。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和总体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观点:(1)大学生对参加就业的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大部分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了解,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多数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2)大学生对参加就业的条件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大多数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方法有比较科学的认识。(3)在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求职准备和就业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大城市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群体在求职准备方面处于较低水平,文史学科类学生、女学生在就业前景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困难,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找出规律,在工作别关注,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 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基于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3] 岳昌君,杨中超.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