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导阅读教材 享受别样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导阅读教材 享受别样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材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媒介,学生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为主动掌握知识打下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故意设疑等一系列有效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因此而灵动,因灵动而触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阅读 教材 自主学习 面积 面积单位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25

阅读教材、解读教材是每位数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实施的今天,许多教师为了达到标新立异、独特创新的目的,完全抛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沿着既定好的教学步骤一步一步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表面的热闹后进行冷静思考,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依靠老师,每个人必须学会自主学习,而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就是阅读能力。阅读教材是数学阅读的基础,但一直以来阅读教材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要学会知识就行了,并且以是否会做练习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知识的标准,导致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对象,使教材沦为习题集,被教师和学生遗忘。

其实,阅读教材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基于此,在教学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设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及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做了以下尝试。

一、列纲导读,学习重点

课伊始,我直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让学生说一说看到“面积”想到了什么。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后,我出示以下的导读提纲。

1.你读懂了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2.你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第71页,如下图)

(学生通过阅读很快找到关键句子,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但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

师: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面积?

生1: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

师:你能摸一摸吗?(生摸了摸桌面的四条边,很明显,学生受学习周长的影响,导致认知出错)

师:看到你摸的四条边,让我想到了周长,原来面积就是周长。

生2:周长跟面积不一样。(学生顿时醒悟过来)

师:怎么不一样?

生3:周长指这四条边的长度一共是多少,面积是指桌面有多大。

师:那你能再摸一摸,让大家看得更明白吗?

……

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学到了知识的要点,感悟到了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二、推波助澜,学出见解

在初次阅读后,学生的热情高涨,时而说自己的体会,时而进行热烈的争论,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乘着学生的兴致,我推波助澜引导学生质疑。

师:我们通过阅读、交流、讨论学习了什么叫面积,那谁能提出疑问让大家来研究解决?

生1:课本上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比大小?

生2:可以把这两个长方形重叠在一起比较。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

生3:这样还是没有办法比,因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差不多。

生4:可以量它们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周长,谁的周长长,谁的面积就大。

……

学生的这个猜想让我感到意外,一时不知是收还是放,因时间关系最后决定忽略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找方法。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学习曹聪称象用代替法,即用图形去摆,哪个长方形摆的图形多,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就大。

课后经过反思,觉得放过这个课堂生成非常可惜,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应该好好利用。如果当时我马上出示以下图形,让学生比一比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验证“周长长的图形,面积一定大”这个猜想是不对的。这样教学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又可以给猜想的学生一个有效的回应,对学生来说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深入挖掘,悟出精髓

在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后,再让学生关注课本,阅读课本第72页(如下图)的内容并思考问题。

1.这三位同学用什么来摆?怎么摆?

2.你有什么想法?

生1:右边男同学的摆法是对的,都是用正方形来摆的,第一个长方形里摆了14个正方形,第二个长方形里摆了15个正方形,所以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2:对面的男同学用长方形来摆,第一个长方形里摆了14个长方形,第二个长方形里摆了10个长方形。

师: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3:没有办法比较,因为用的图形大小不一样。

生4:在摆的时候用的图形要统一才行。

师:“统一”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5:统一图形的大小。

生6:还要统一图形的形状,也就是说,用的图形要一模一样。

生7:左边女同学用圆形和正方形来摆是错的,因为图形的形状不一样。

生8:我发现用圆形来摆中间会有空的地方,用圆形摆不好。

师:用什么图形摆比较合适?

生9:用正方形来摆,中间没有空的地方。

师:长方形也可以。

生10:但是有时候它会多出来,或者又不够。

(没想到这位学生竟然分析得如此透彻,看来真的不能低估学生。学生思维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灿烂,不正是深度阅读带来的收获吗?)

为了让其他学生能听得更明白,我画出这样的长方形(如下图),并让学生讨论:“用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去摆,行吗?为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不行,因为摆到最后时再摆一行有多出来,少摆一行又没有把图形铺满,只有把原来的长2厘米变成1厘米才能摆好,实际上就是正方形才适用。

这样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挖掘,深入阅读,读出了问题,读出了独到的见解,读出了教材中蕴含的精髓,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过程阅读,形成能力

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真好玩。我的感受是收获了很多意外,让我看到了学生许许多多的想法,这是在平时的课堂上看不到的。回想整节课的过程,我最大的感触是:我是在讲课吗?不是,是在和学生一起经历阅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能使学生储备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课堂上猜想、验证,遇到困难再次深入挖掘教材,积极讨论,学生间、师生间思维矛盾的交锋……这些都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存储于学生的数据库中,在以后遇到新问题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链接到自己的数据库,调出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阅读的过程就是建立数据库的过程,就是储备知识的过程,就是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

通过教学尝试,让我感受到学生阅读教材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媒介,学生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为主动掌握知识打下基础,因为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会有疑问、思考和探究的欲望。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故意设疑等一系列有效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因此而灵动,因灵动而触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