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分别代表中西译论重要思想,本文通过对两者进行分析,得出他们的异同,从而促进中西译论交流。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泰特勒;三原则;异同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247-01
一、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一)严复的“信达雅”
在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他又引经据典说:“《易》日:‘修辞立诚。’子日:‘辞达而已。’又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修辞立诚”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翻译固然不是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是译者要正确传达原作者的真实感情或意图。从这个词,严复得出翻译的“信”,即忠实可信。严复又在解释“信”时说:“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有时颠倒附盖,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不倍本文。”他所谓的“信”就是译文意思要依据原文意思,既不依葫芦画瓢地硬搬原文字句顺序,意思也不能有所增加。由此可见,“信”就是指的内容上要一致。 “辞达而己”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说的话写的文章要使别人明白,同样,翻译的译文要使读者理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作内容要依据并传达原作的内容,但这只做到了“信”,还要做到“达”。 达有两层含义:首先“达”是顺达。中外两种语言结构差异很大,如若按字面意思翻译必将晦涩难懂。就要采取一定得翻译策略把意义理顺,即用目的语的表达方法去把源语言所表达的意思顺畅地表达出来。其次,“达”还指达旨。严复在未曾刊行的《天演论》手稿中的《译例言》中说:“原书引喻多取自西洋古书,事理相当,则以中国古书故事代之,为用本同,凡以求达而已。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的“雅”来源于“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章要讲究修辞。“一名之立,旬月踌躇”,这是严复翻译态度的真实写照。古人做文章是为了明道。如要明道,其文章必须要讲究文采。如果文词平庸,味同嚼蜡,则欲明道,又会有多少人去看?严复把“雅”仅解释为“尔雅”、“古雅”,还说要做到“雅”,译文应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虽然引来了很多非议,但我们如果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严复的翻译目的来看,就会发现他说的不无道理。首先,在严复时代,文言文占主导地位,当时白话文只是被提倡而已。其次,严复的翻译的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系统,而他的目标读者又是那些封建守旧的士大夫,即他说的“读中国古书之人”。他要吸引士大夫们的注意,他要给译作涂上一层糖衣,这糖衣就是士大夫们所心折的汉以前的古雅文体。“雅”是“古雅”是有时代和思想局限性的。所以,随着时代的改变,“雅”也是因时而变的,指的是要讲究文采,考虑到读者接受性。
(二)泰特勒的三原则
179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泰特勒在他的翻译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提出了翻译三原则。泰特勒认为好的翻译必须是1.译文应该完全摹写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与写作方式应该与原文的相同;3.译文应该与原作的行文一样流畅。(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泰特勒的第一条法则对译者有两个要求:第一,译者要“精通”原文。第二,译者要把原作者的意思真实的传达出来。第二条法则涉及到文章的风格问题。译者既要知道原作的风格和写作特点,还要有能力在译文中重现这种风格。最后一条原则,即泰特勒提出的“把握原作者的灵魂”。译文语言要像用原文语言写出的一样顺畅自然,避免对原文的精细模仿。这一点也是最难的,它可能会因为追求译文的流畅而导致原文风格的丧失。第一条和第二条法则代表着人们对翻译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即“忠实于内容”与“忠实于形式”。泰特勒根据这三条法则的相对重要程度,按先后顺序对它们排了序。第一条是最重要的,重要性依次递减。泰特勒指出,当我们必须做出某些“牺牲”时,三条法则的先后次序可以作为我们翻译策略的依据。
二、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之比较
(一)相同点
严复的“信”字仅指对原文思想内容的忠实,不涉及形式方面的忠实。泰特勒三原则中的第一原则也仅对内容负责。所以说,无论是严复的“信”还是泰特勒三原则的第一条原则,都是围绕译文内容要依据并忠实于原作内容。
“达”是通过运用翻译技巧,尽量运用译文读者所常见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流畅从而表达原作的思想。泰特勒生活在欧洲浪漫主义鼎盛时期,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正是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派的特征之一。这一历史背景使得他力倡译作应追求与原创作品一样的通顺或流畅。严复的“达”和泰特勒的第三原则都重视译文的语言流畅和自如。
(二) 不同点
严复的“雅”提倡文字的“古雅”,要考虑读者的可接受性。他的“雅”似乎与原文没有关系,而是对译文文字本身的一种要求。严复翻译《天演论》,他使用汉以前的古雅文体去译近代的科学著作,风格与原作完全不一致。但泰特勒的第二条原则,要求译文保留和原文一样的风格和写作方式。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以源语为归宿和以原作者为中心的。由此看出,“雅”和第二原则是不同的。
从“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与其伤雅,毋宁失真”这几句话可以看出, 信达雅是相互融合的,“信”是核心,“达”和“雅”都是手段。泰特勒的三原则之间的关系则是相互独立的,重要性是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即译者可以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而牺牲译文行文的自如,也可以为了传达原文的意思而牺牲原文的风格。
三、总结
不同的语言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过不同的翻译思想。但这种不同多为表象,虽然中西翻译理论家各有各的译论术语,各有各的翻译经验,对待翻译问题也各有各的理论取向,但他们在认识论的深层,诸如翻译原则、标准、操作规则等基本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所以,严复的信、达、雅一直被拿来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做比较,有的人甚至说前者抄袭了后者。我们要客观地来看待两者,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都分别代表了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各自的高峰。
参考文献:[1]陈康福.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杰里米•芒迪.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
[3]王宏印.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