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火车的表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火车的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假设火车和汽车是两个参赛的“快男”,那么刚上秀场,还没有短信统计,没有评委吵架,没有黑幕,没有炒作,本身实力强大的火车,会被小个头的汽车轻松地PK掉。

因为,相对于汽车,火车是如此地不会表达、少于表达。

不同还是不同

坐着火车而不懂火车是多数事实,绝大多数人如此。

火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公共物品常常是我们离不开又热爱不起来的那一种,被我们绝大多数人拼命地使用着,又被我们在心里绝对地淡漠着。

爱那个你每天都要走好几次的过街天桥?太唯美太充满想象力吧,无论怎么培养和熏陶,现实生活是一把粗刷子,刺痒得你不能浪漫到这种程度。

而汽车就大大地不同了。自从福特兄弟将这个物体展现出来,汽车就带着“我的”的天生属性。上个世纪直至这个世纪,这个星球上所有流行共同崇尚的都是“我的”――我的风格、我的方式,我的生活,我的空间……尊重自我、强调独特与个性的心理方向,更让“我的”的需求强烈化。

私家汽车到来,那么好地顺应了时尚、满足了“我的”的需求。汽车在我们每个人的感觉中是得宠的,因为那是我的,不与人共享,但是,汽车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裹带着身份和地位的宣扬式文化,表达是一种必须这种必须不仅仅是生产厂家的需求,也是车主人的需要。

况且,汽车又几乎是最凶狠的商业野兽,从西方一直到东方,从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商业在大众那里,就是引导和推动消费。那么,属于汽车的表达,注定是强烈和凶猛的。

单位门口几平米大小的小报亭里,摊主轻松地就能拿出近10种汽车杂志让你挑。同事的儿子2岁,已是某汽车刊物每月的固定读者。

这就是汽车表达的力量。

与汽车的风光相比,火车长久地暗淡,过去现在如此国纠、国内相同。

火车拙于表达――汽车如果是新品不断的电子产品,那么,火车,是我们天天吃的,绝对绿色的食品,身体时时需要,却少有表达,绝不惹眼的大米、小米、红豆、香菇

火车可能不需要表达,可惜的是,有关火车的表达一直少又不精致着。

常见的有关火车的文字专业术语多多,至于火车的照片,身份证的痕迹明显。没有愉悦感的表达失去观众,是另一种意义的水到渠成。

传播学大致有一种理念:局促的、生硬的表达,是没有美感的表达,会让受众远离,带来的不是传播,反而转变为对此种事物的形象伤害。火车不应该是这样,因为火车对那么多没有消费私人汽车和一些消费了私人汽车的人来说,都因为需要,本应在感觉上靠近。

在表达上,火车其实真的和汽车那么的不同。当汽车在镜头前开到了沙滩上,当汽车开到了十六世纪的古堡前,当汽车优雅地在高速路上滑出优美的弧线……镜头前的火车古板地,老实地在钢轨上一直向前……

看着明艳的汽车女郎理所当然地出现,对汽车像对男人一样性感地靠近。大脑里也想象,找几个漂亮女子对着火车抓耳挠腮……自己浑身先要起鸡皮疙瘩。

火车的表达不应是惯性的这种,火车的表达也不要炫酷火辣的那种,优美,平实,有用是最好的。《旅伴》介绍动车组列车的方式,是不能不表扬的。

时尚、实用、两个“sh”是出版业的金牌家训,值得一想。

可能的回忆和纪录

最喜欢的一段有关火车的表达在网上,身为火车迷的造气说,爱坐火车的理由是文化。这种文化被他分解为七点

火车看到的是一个民族的后院,汽车看见的是前脸。从火车上,你可以看见中国农家后院的菜地,工厂的废料堆城市边缘的民工棚,维多利亚时代留下的煤黑,芝加哥贫民区歪歪扭扭的木头阳台,这更让你接触到真正的人民。

火车是所有交通工具里面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地方。

火车没有汽车交通的机械嗜杂和长途飞机的憋闷,短途飞机的浮躁,你可以在一种平稳的动感中找到节奏,同时找到安宁。你可以在火车上凝思,等待,盼望,回忆。

火车路基窄,加上坡度小,所以铁路有更多的桥梁,涵洞,使你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无限风光在险峰。而汽车旅行由于过分地跟顺地形和过宽的路面,阻挡了你的视线。

铁路有一种怀旧感,是很文化的。

火车里的人,可以有交流,也可以闹中取静,人是文化的主体。

火车里可以比较自由地吃,走动,玩各种游戏。

作者最后定义:坐飞机是使用工具,坐汽车是受罪,而坐火车是享受文化。火车就是这样可以浪漫和放任的停在一些人那里。

还有蒸汽机车来助兴,那排山倒海的列车驶过的气势那怀念的情绪,往事的感觉就都来了。国外拍摄的集通线蒸汽机车双机爬经棚(关)的片断是对蒸汽机车最好的诠释。片子的旁白里说,大地的景象如果离开火车,真是不可想象的。

火车是值得回忆的。

寻常物品的记忆和历史常常会陷入不被整理之中。只是这一个太巨大,是火车。

中国人对火车的记忆如此强硬,柔软和慎密着,又如此散落着。这是一个总是在奔跑的空间,拥挤带来厌倦,让中国人普遍地对火车的记忆消失了美感。

有关火车的回忆录,习惯性地陷入对火车车型的絮叨。车型内容是官方档案,不属于感觉中火车的记忆。普通人的火车记忆,其实只是存在于车厢。

上个世纪30年代丰子凯写那篇《车厢生活》,几乎是最早涉及火车的文字。但在这时,车厢只是文章的剧场,上演的依旧是丰子凯擅长表达的市井场面,看不到火车的真实痕迹。

专业性的表述是行业的需要,替代不了记忆中火车的影像和情感。而有关火车的记忆,太多的是个人的情绪表达,以几十K的身形四散于网络的角落。在记忆里强硬地前行、运载柔软记忆碎片的列车的历史和纪录,是飞逝的状态。

中国人的火车记忆在文本中长时间地流失,到现在要寻找的时候,已经如此困难。

任何地方都暗存风俗,车厢里也一样。和我们最为靠近的火车历史在客车车厢里,粘连在人和物上,随着时间流转。

从1876年吴淞铁路载客开始,到目前年年以亿人次为计量单位的中国春运,经济状态和国家地理让火车在这个国度里被宠爱着。而130多年中的车厢生活一变再变,形成独立的历史和丰厚的记忆,怎么才能触摸得到?

拥挤加上焦躁,可以彻底地破坏氛围,感觉,直至流年必然带来的记忆。

中国人坐火车的记忆,是被拥挤破坏的记忆。因为常常没有愉悦感,就有群体性的厌恶和反感,以致连记忆也是不想要的。

忘记坐火车的记忆,如此逆反和缺损,有时是坐火车的人的刻意。可是,那几乎没有火车的错,它只是向前向前。

再向前一些年后,或许我们会发现,坐火车的记忆如此强烈在牵引情感,就像一件纪录着不幸福往事的旧物,依然情深。而现在却已经发现,我们几乎将它搞丢了。

记忆不可或缺,无论悲喜:火车对于我们,不可或缺生活之中,记忆之中。

大脑里最早的火车记忆在关中平原上。

没有站台的小站,钢铁城堡一样移动的蒸汽机车呼吸就是吞吐山河。铁道边青苗及胸,80厘米高的小女孩爬上高高的土坡,被人抱起攀上车门扶梯,然后看到车厢里夕阳黄的木座椅。

时光向前,车厢连接处锅炉的炉火熄灭,电茶炉到来

而老人们说,火车从前是没有锅炉……

火车一直向前,一切都在向前,如我们的生活。

如果还能记录,那么就一定去记录和回忆最多。

而且用的,一定是可以让人愉悦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