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醉里挑灯看剑”―中国剑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醉里挑灯看剑”―中国剑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高旭辉,男,汉族,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研究方向: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管理。

摘 要:“暗淡了刀光剑影”,作为一种兵器,剑的有形价值已经不再那么地重要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剑的无形价值却是熠熠生辉。从有形到无形,剑的内涵在发生着转变。本文欲对剑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一番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剑文化;变迁;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295-01

人类学之父“泰勒”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民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剑,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剑文化,是人类在制剑、佩剑、舞剑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随着剑的发明而产生,又伴随着剑的演变而发展,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在人类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一、剑的发展历史

在冷兵器时代,剑在诸多兵器中地位显赫,被称为“百刃之君”、“短兵之祖”。 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历史。剑的出现要追溯到黄帝时代,据史书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可见,在我国剑产生之历史悠久。远古时期,武器的设计和制造还是处于萌芽阶段,为了便于在山地丛林中奔越和近战,当时的人们往往喜欢用短兵器。剑是短兵器的一种,因此,很自然地就流行开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时代,冶铜业相当地发达,青铜器数量和类型繁多,军事上,大量的青铜剑、戟开始装备军队。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可以说是青铜剑最发达的时期,剑的形制一般都是在这时开始定型的。春秋晚期的青铜剑,绝大部分都有剑首,并且普遍出现了剑格,但是有剑箍的还比较少,长度一般都要在40-50厘米以上。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此剑制作精美,表现了卓越的制作工艺。这个时期的铸剑技术,吴、越两国走在了众诸侯国的前列。战国中后期,铁器出现,铁开始被应用于兵器铸造领域,加之先进的锻冶技术,钢铁制的兵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个时期的钢铁兵器,其水准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铸就了一批千古名剑。战国后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了,同时剑的形制也有变化,长度被增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打磨,并有一层铬盐氧化物,显现著乌黑的光泽,能够做到防蚀防锈,陕西省秦墓中出土的诸多长剑几乎有如新制。钢铁兵器正式装备部队后,因为硬度和韧度都明显地优于青铜,也由于骑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冲锋陷阵、马上接战的战术需要,对兵器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已完全取代了青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西汉的铁器中,出现了金属组织相当良好的高碳钢、中碳钢和锻铁制作的兵器。西汉的冶铁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炒钢”这一崭新的高效率的先进技术。它对兵器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钢铁制的刀剑成为军队中每个士兵必备的常用兵器之一。东汉时,出现“百炼钢”技术,即将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百余次,使得杂质尽出,锻造出最精纯的钢。这时,中国的刀剑工艺日臻成熟。骑兵成为军队的功击主力后,伴随而来的是战术的改变与装备的革新,由于骑兵冲锋的速度极快,单手施力的长剑固然仍能直刺敌人,予以重创,但冲力之大也足可以将骑兵从马上拉下来,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因此,在马上使用的短兵器显然要重其切削的性能,加上强韧的铁器也已相当成熟,长剑于是渐渐为长刀所取代。剑从唐开始没落,皆因为剑刺不穿铁甲……而唐朝却是盔甲大发展的时代,比如明光凯,鱼鳞甲等。所以我国历史上剑从唐时就逐步退出了战场,而剩下的更多的确是装饰功能。

二、剑的文化内涵

尽管剑的实用价值和显赫军事地位,只存在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初期,但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却从未削弱,尚剑之风发展为以“剑”代“武”,后来与侠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早期铸造剑比铸造其他兵器难度大,特别是铸造需经特殊工艺的宝剑更加耗时耗力,因此只有有权势的人才能获得宝剑,剑于是成为帝王君利威严的象征,尚方宝剑更是具有“见宝剑如见君王,掌握生杀大权,可以先斩后奏”的无上地位。在十八般传统冷兵器中,剑被称作“百刃之君”, 由于携带美观,所以名士贵族多佩剑,久而久之剑被域内大众视作有智慧、有内涵、有身份的兵器。在大多数武侠小说中,名门正派的大侠总是使用宝剑,以此区别于使用暗器、毒药的旁门左道;负剑行侠则意味着光明正大与快意恩仇。也只有剑的风雅气度和舞剑的观赏性,最能给武侠作家提供空间去营造他们的诗意江湖。剑修长光洁的形态颇具优雅气质,自古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睐,不仅以剑抒怀作诗咏叹,更佩带操练。李白终生以剑匣相伴,十五岁在峨嵋学剑,自称“我家青干剑,操割有余闻”,“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杜甫从二十岁开始挟剑浪迹天涯,表达自己“拔剑欲与龙虎斗”的气概。 经过道教的神化与文人墨客的写意化,剑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兵器,而被赋予了正义、正气的道德伦理色彩。到了人人佩剑、家家悬剑的唐代,剑侠小说的出现让剑文化与侠文化融合一体,负剑行侠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舞剑之道,需身与剑合,剑与神合,以身领剑。《吴越春秋》中记载了“越女论剑”的故事:她是勾践时期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无名少女,自幼喜击剑,全凭自己感悟摸索出一套独特剑术。后少女与越王勾践论剑道,提出“形神相应、动静互制、长于变化、出奇制胜”等高论,然后当场表演,果然以一挡百,勾践封其为“越女”,并将其剑法传授给越国武将。金庸小说《越女剑》,即依此典故发挥而成。汉代,剑术已甚精备,文人武士皆喜舞剑,以示兼备之才。舞剑在唐代兴盛起来,杜甫在《舞剑器行》中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金庸在其小说《神雕侠侣》中更进一步论到了剑术的几种境界:“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对剑术的发挥,承载着古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蕴含着浪漫优雅的武学审美。

三、结语

中国剑文化博大精深,非朝夕之间所能掌握,笔者只是于此窥全豹之一斑耳。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化经历了由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因此,通过以上粗浅的探究,笔者以为:剑文化是在从“剑本身”向“剑象征”,从剑的“有形价值”向剑的“无形价值”变迁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这其中,剑的现实用途相对于它最原始的用途,可能会出现某些方面的变迁,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变迁,才有了剑的发展,才有了丰富多样的剑文化。进而这种变迁的结果又会不断丰富着剑文化的内容,使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马汉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3]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4]金庸.神雕侠侣[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

[5]金庸.越女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